呀寫的,寫了一稿寫二稿,然後三稿四稿地寫。而吳謳呢,就天天跑呀跑呀跑腿辦一些具體的事情,請示一件落實一件,《第一時間》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了時間,可誰也沒有想到,他們兩個人竟然整出了這麼一個欄目。 。。
哈學勝的回憶:(3)
做電視節目的人,必須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觀眾定位”,這好像是一個十分科學的理論指導,但多數的欄目首先使用的、或者說是慣用的方法就是“年齡定位”。這很簡單,這很容易,一說到年齡,誰都能想到,什麼年齡的人,就需要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看起來十分科學,科學得不能再科學了,因為年齡和文化程度是同步的,什麼樣的年齡,就有什麼樣的文化程度,什麼樣的文化程度,就自然去欣賞什麼樣的電視節目。但這有些過時了,嚴格地按年齡來區分觀眾群已經不適應我們當前的觀眾群體了。
有很多成年人去看動畫片,有很多兒童去看成人的片子。有些製片人已經發現,本來想給大人看的電視,卻招來了一群孩子在看。最早的就是“央視二套”的《歡樂家庭》第一版的播出,從當初創意到播出時間,都認為是給大人看的。比如,週二週六晚18:30分,大人們應該等著看新聞聯播了吧。節目播出一年,年底要寫個“大總結”,需要參考觀眾來信,拿到手一看,竟然全是孩子們寫的信,甚至有的家長是代替自己不會寫字的孩子寫的信。研究了一下,不足為奇了,那個時間大人正在做飯,孩子沒有事幹,而且,當今的孩子壓力大,急需釋放,趕上一個喜劇,無比的快樂。
所以,到現在還有人經常把觀眾按年齡分,但卻沒有想到,觀眾可以按年齡分,而時間呢?看電視是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