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第一時間的故事 作者:千頃寒

情況下呢?

哈學勝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才看到的電視,他回憶說:“當時公社有個電視櫃,我常去看看,什麼《流浪者》、《加里森敢死隊》、《大西洋底的來人》……後來學校也買了個電視,比公社的還要大,這樣就更方便了。當時學校還把一些‘好學生’叫到一起去看電視,這也算是一種獎勵吧,不過,這種獎勵還真的啟用了我的一顆心。”

“到了高中就沒法看電視了,但我還是想看。於是,那次就看了一次電視,那是一個新聞啟示錄,但是它給我的啟發非常大,我突然喜歡上這種東西了,它已經深深地進入了我的心。電視,太偉大了,太吸引人了。當時我就想考新聞系,結果全校我考了個第一。跟你說,那個時候,我就想做個記者,寫新聞,寫農民,寫他們的苦與樂,寫他們的希望,寫他們的明天。”

那個時候,哈學勝想做記者,就像從幼兒園開始,教師就會講,孩子們,你們從小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可很多孩子的理想到後來卻沒有實現,是理想得太早了一點兒呢,還是幼兒時代本來就應該是玩兒,就不應該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和人生的藍圖,一個人的一生,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理想?這還真是一個比較難以規定的問題啊。

哈學勝在中學時候才開始理想,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後來呢,他還真的做到了。畢業以後,他真的做了一名記者,在銀川某報社幹了八年,再後來,他又到了《中國青年報》,再再後來,他到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沒多久,就當上了電視欄目的主編。

一位農民的兒子,從第一次看電視的感受,從第一次決心當一名記者、為老百姓說話,奮鬥到後來,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今天,他又做到了,他是《第一時間》的創始人、製片人,也是《第一時間》的“心血人”。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然而,在未成年時候的“第一次”猶為重要。在那個時刻,那些自覺的、不自覺的東西會悄然地滲透到你的心中,啟用一種志向,有很多人都是在這種志向的驅使下走向自己的目標的。

一個人的“第一次”也許並不好玩兒,但是把十個人甚至更多人的“第一次”集中起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第一次”是非常有趣的。可以寫出很多故事來,不信你就試試。

。 想看書來

哈學勝的回憶:(1)

《第一時間》討論創辦的時候,北京正處在“非典”肆虐的特別時期。討論創辦新欄目,就要天天開會。那個時候,有的單位都不上班了,央視考慮到安全問題,也不硬性要求所有的人都來上班,但是要求創辦新欄目的人必須來上班。

於是,大家就都提著心,吊著膽地來了……

往往有的時候,提心吊膽的日子是最有回憶價值的日子。

假如有兩個人,甲大講自己如何如何享福,生活如何如何美好,如何如何地將大筆的金錢花在如何如何的地方。

而乙卻講自己如何如何吃苦,如何如何受難,如何如何經歷了生與死、愛與恨的驚魂與痛苦,你更願意聽哪個人的故事呢。

如果是我呢……

我選擇後者!

前者是在我的面前炫耀他的財富。

而後者卻給了我一筆永遠也用不完的財富。

你的錢能花完,但是,你的經歷卻永存。

那個時候開會,大家都要戴一個大大的口罩,討論發言時說起話來都囔囔的。不同的口音透過口罩再傳出來,有的時候真的搞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於是發言人只好大聲地說話,有的人甚至是在喊。討論交流是要有表情的,可誰的表情也看不到,只能看到說話人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口罩一動一動的,好像是一個個的卡通人,於是大家互相看著都覺得特別好笑。臺裡規定不能開十人以上的會,可我們已經超過十個人了,就算是非法開會吧,想想也是違反北京的規定。可不違反又怎麼辦呢?電視節目不能停,創新不能停,央視在北京,央視的節目在這個特殊時期如果做不好,那外地對北京的看法就更復雜了,這對社會的穩定起不到作用。好在大家誰也沒發燒,燒的只是心裡。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開著窗戶開著門,扯開嗓門兒大聲地說,這可真叫“開會”了。

就是這個會讓《第一時間》悄悄地產生了。

世界上有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產生的,開會只是一種形式。雖然“非典”時期的會議是令人緊張的,但也是令人輕鬆的。以往的那種浮躁的環境沒有了,那種浮躁的情緒也沒有了,剩下的是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