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3 / 4)

小說:沉重的肉身 作者:博搏

,譬如說新生命的存在權利高於垂死生命的存在權利。可是,這樣的目的等級秩序在如今的生活中很難建立起來。你沒有看到現在的報紙和雜誌上經常在問:誰來給善的等級秩序建立正當性?如今人們相信每一事物的價值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指的不是自然質料的平等,垂死的生命與新生的生命在自然機體上絕不平等。平等指價值上的平等,並不因自然機體上隨機的差異而有價值上的分別。當你面臨兩個看起來同樣有價值並且聯絡在一起的存在目的時,選擇任何一個目的就成了對另一個目的的傷害,你就無法避免選擇帶來的惡。你的麻煩在於,不同的、相互衝突的慾望想象的可能性是平等的,一種可能性——比如新生命的生或死——沒有比另一種可能性——比如垂死的丈夫可能活過來——更強的理由,在感情上無法考量(現在這個詞正時髦,請原諒,我就順便用)。人的願望不是單一的,一個人會有多種不同的願望,每一種願望有自己的完滿。實現這一願望是一種善,對另一願望就可能 是惡,反之亦然。選擇這一事物的善(幸福),也就選擇了另一事物的惡(不幸)。誰可以告訴你,在為了丈夫與為了孩子之間,哪一個選擇更道德?我嗎?我不是上帝。即便上帝恐怕也沒有能力知道。至少耶穌基督沒有能力做這樣的判定,告訴你哪個選擇是道德的,不然他的天父也沒有必要讓他在十字架上與人一同受苦,陪伴世人在不可避免的惡(欠缺)的處境中的苦楚。 “用道德來判定人生的複雜性和可能性不僅是徒勞的,我覺得這恰恰才是不道德的。重要的也許是,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是真實的。真實的選擇未見得是善的,真實並不會顧及道德。‘十誡’中‘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的神的名’的意思是說,不能隨意以道德神的名義為自己的選擇提供理由。耶和華是善惡之神,那些自稱按耶和華的旨意選擇生活中的可能性的人,不過在自己給自己的選擇提供正當的、善的理由,其實是逃避自己的選擇必得要承負的負擔。你也許可能找到一個善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選擇,好讓自己心安理得,其實只是在自己欺騙自己。我們沒有辦法逃避自己生命中的掙扎處境。掙扎就是在兩種都有欠缺的願望中必須自己做出選擇,你選擇任何一種決斷——墮胎還是不墮胎,都不會心安理得。” 兩個月後,老醫生在樓道里撞見瓦伊達。她朝老醫生苦笑了一下,對他說,“墮胎的限期馬上就要過了,丈夫的生命意志好像一天天強起來。看來孩子出世之前,他可能不會死,我不想讓他帶著感情的受傷離開人世。我明天去墮胎……” 這天夜裡老醫生一夜沒有睡好。他想,與其對瓦伊達講關於選擇的重負,不如自己做出一個沉重的選擇。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醫院婦產科門口攔住瓦伊達,對她說了謊:“你丈夫馬上就要死了。” 只要做出一個倫理選擇,就會出現惡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自由倫理與惡(欠缺)分不開,自由倫理之艱難讓人的身體傷痕累累。 倫理困境是生存性的。作為倫理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想要搞清楚這些生存性要素是怎樣的。在他看來,構成倫理困境的生存性要素主要是慾望和偶然: 偶然是非常重要的,命運也是一樣。偶然總叫我驚歎不已,我們的行為總是與偶然相聯絡。 盧克萊修說,所有的被造物都是虛空和物體這兩種東西的特質所產生的偶然事件。 對於基斯洛夫斯基來說,虛空就是現代社會的複雜織體,其中的物體就是慾望的個體,兩者的交織就孵出偶然。用倫理學的語言講,偶然是生活中各種可能性的相逢,或者由生活中兩個或者更多本來不會相交的可能性意外地碰到一起構成的可能性。任何一個可能性之所以是可能性,就在於它被否定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個體生活是可能如此或可能不如此的生活,可能的生活的可能性作為偶然因素碰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運程。 基斯洛夫斯基如此理解的“偶然”很像亞里士多德所謂的 (偶在,這個詞後來被拉丁語思想家譯成contingenz)。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偶在的生活世界不是可能性與必然性的對比,而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對比:偶在不是在必然性的邏輯關聯中出現的,而是在現實性的生成中出現的。 從生存論上說,偶在就是個體生命潛在的、尚未實現的可能性;身體慾望的實現可能是這樣,也可能是那樣。偶在的個體生命是正在成為自己的現實性的慾望生命,而這現實性是始終可以選擇其他(always—possible—otherwise)可能性的現實性。個體慾望是偶在的基本動力因素,或者說,其他可能性的現實性都是由個人關於自己身體的幸福的自由想象引出來的。 正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