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倭國不同,和中原地域沒有陸地聯絡,若是打通了倭國的海上貿易通道,那利潤相當驚人,而且還是持續的利潤。
另外,也是因為高麗的地理位置太北,和東南沿海海上貿易不是很方便,東南沿海大族對於高麗這個貿易物件,看得並不是太重要。
可倭國情況不同,距離東南沿海大族的老巢並不遠,從海上交流也十分方便,自然視之為禁臠。
一旦被開國勳貴集團觸碰,反應絕對會相當激烈。
搞不好,會和南明時期一樣,引進倭國破產武士,也就是所謂的倭寇攪亂沿海秩序。
別以為這樣的事情他們做不出來,能將海上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海商,哪一家沒有養著一家或者幾家海盜團伙?
賈蓉可沒心思和他們玩這些把戲,乾脆將海上貿易的那點秘密全都揭了。
相信過不了多久,東南沿海大族將會多上無數競爭對手。
南方的世家和士紳,北方的權貴,還有皇親國戚以及皇商,夠他們好好喝一壺的。
論底蘊,可能東南沿海大族哪家都不懼,可論權勢和在地方和朝堂的話語權,他們還是比不得傳統地方豪強的。
一旦眾多強橫勢力,都將目光投注到海上貿易上時,可不是想堵就能堵得上的。
當然了,賈蓉可不是在為權貴服務,他是想要提醒當今和朝堂袞袞諸公,不要老是將目光放在中原地域。
這裡的利益已經被瓜分乾淨,以後更是會出現延綿數十年的天災和人禍,老是壓榨大乾底層,百姓們是頂不住的。
還不如放開口子,讓活不下去的百姓,去外海闖蕩闖蕩。
正如《海外建國》豬腳猜想的那般,若是能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百姓出海討生活,對於大乾朝廷的幫助之大,簡直難以估量。
當然,前提是朝廷必須得負責,不然任由百姓自己出海,傷亡率實在太高了。
這樣的意思並不明顯,估計當權者也不會想到這裡。
不過等形勢進一步惡化,自然會有朝堂大佬動心的。
時間到了夏末,北方的旱情越發嚴重,部分地區的糧食已經確定絕收,流民數量一度達到了百萬級別。
尤其是關中地域,因為之前千年的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情況更加糟糕。
甚至已經出現了好幾起流民衝擊城外村莊,以及地主莊園的事兒。
也就是缺少那種振臂一呼,又擁有極大號召力的野心家,不然此時的關中要出大亂子。
並不是關中地域沒有糧食,而是糧食被那些大地主,大商人以及地方衙門牢牢把持,根本就落不到普通百姓手裡,情況才會那麼糟糕。
不然,大乾承平百年也不是白過的,積累可是相當豐厚。
就算朝廷已經下令開倉賑濟,地方官府衙門和大地主以及大商人勾結,拖拖拉拉將糧價抬得極高,這才緩慢一點點放出賑災糧食。
他們可是要將百姓兜裡的最後一點油水榨乾,同時大肆擴張家族擁有的田地數量,猖狂得很。
與之相比,鄰近的晉省同樣遭遇旱災,可情況卻是要好得太多了。
林如海作為晉省布政使,可不會和地方豪強以及商人勾結。
再說了,晉省地方上已經沒有了影響力巨大的豪強勢力了,林如海又是多年經營,還是能夠控制官府局面的。
至於地方上,那一票大中型煤礦沒有趁火打劫,反而在災情嚴重的時候還按正常發放薪水。
寧府控制的大型煤礦,乾脆將薪水變作糧食發放,很輕易就穩定了人心,甚至還招募了更多的曠工。
說實在的,只要有足夠的青壯勞力,煤礦的收入將大幅度提升,根本就用不著玩那些上不得檯面的手段壓榨底層百姓。
其它大中型煤礦有樣學樣,一口氣網羅了上百萬青壯勞力,他們的家人自然也能活得下去。
其他存在一見,自然沒膽子造次,導致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旱災,可晉省並沒有出現多少流民。
地方官府在林如海的督促下,大搞以工代賑,將官道以及各種農田水利溝渠都修建到位。
甚至,還接受了眾多煤礦的提請,組織大量勞力修建馬拉軌道,將部分煤礦的馬拉軌道連線在一起。
等官府反應過來,但凡透過馬拉軌道連線的煤礦,已經開啟了內部聯通模式。
馬拉的車廂,可不僅僅只是能夠拉煤,還能拉人和其他貨物,使得原本交通不便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