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但綜合了整個大元朝所有的因素,也不能說忽必烈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看著前方相持不下的局面,阿里海牙著急道:“皇上,雖然前面壕溝、障礙物無數,但從架設於上的木板上還是可以透過少數騎軍,皇上,給末將五百精騎,待末將上前去殺殺南朝人之銳氣。”
忽必烈搖搖頭道:“不行,騎軍目標大,五百將士只能成為南朝火槍手的靶子。”
近三千名破虜軍衝出大營,在姜才將軍的率領下,立即和怯薛軍交上了手,並很快將三千怯薛攔下。作為大宋朝首屈一指的精兵,破虜軍的戰力還在黑炭團之上。十年前,老將趙葵曾經評論過宋朝軍隊中的精銳,言及,破虜軍,當位列大宋軍之首,是唯一可以與岳家軍之“背嵬軍”相比的。
南宋初年,岳家軍是整個南宋軍隊中最為強大,其中的“背嵬軍”又是精銳中的精銳,毫不誇張的講,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整個“背嵬軍”有騎軍八千,步軍五千,征戰沙場,從無敗績。
與破虜軍對陣的元軍怯薛卻非怯薛軍中的精銳,加上沒有戰馬之助,所以只能勉強招架。
數年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原來的怯薛軍大都跟隨阿里不哥,所以,在忽必烈奪取汗位後,重新招募了一萬二千名將士,充當怯薛,比如懷都,嗦都都是那一批的,再後來,就是由伯顏訓練出來的第二批怯薛,相對來說,第二批怯薛軍成軍的時間要短,相對就弱了一些。
衝入其中的呼延德等人則沒有固定目標,以呼延德為首,五十名親衛成一箭矢陣,哪裡人多,就往那裡衝。這五十名親衛全部身負上乘武功,除了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經驗不及破虜軍外,其餘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