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就沒有聯絡了。我大學剛畢業時,住在城裡單位分的房子,接待過這位同學。當時我也手頭拮据,不捨得下飯館,就是電炒鍋煮了點掛麵,臨走時還給他拿了100元錢(我當時月工資的近三分之一)。
記得上高中時,老師佈置過一篇作文,題目是《2000年回母校》,我的理想是當記者,起碼當時認為那是一個很高尚且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同學們的理想五花八門,但沒有人的理想是當農民。我的那篇作文寫得好,作為範文,老師還在課堂上念過。理想歸理想,我雖然沒有作了記者,但在城市裡參加了工作,成了家,還成為了許多人羨慕的國家幹部。可是我的同學們當中,有許多人還是農民,當然有的離開了農村成為了城市裡的農民工。
還有一首歌,叫“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當時很流行。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有過很多的憧憬,想象著自己若干年後的樣子。時過境遷,恐怕沒有幾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是當年的理想。
現在,感慨最多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今非昔比,現在的農村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學,又有多少家庭能承受的起高昂的學費;即使勉強大學畢業,又有多少能找到穩定的工作。慶幸我生長在那個年代,慶幸我透過了高考,高考改變了我的生活。
二
誠然,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身上,難免留有許多農民的痕跡,包括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尤其是思想觀念上的東西,還有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很難改變。這些東西,從小就深深地烙印在骨子裡了。正如北方人的直率與豁達、南方人的婉約與縝密。環境確可以影響人的性格。有人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一定角度講是對的,農村出來的人身上缺少一種城裡人特有的自信與灑脫,更多的是一些自卑和不安,適應能力普遍不強。光宗耀祖的觀念更是根深蒂固,不因地位和身份的變化而改變,而且年齡逾長觀念逾甚。
不容否認的是;在農村出來的孩子身上;還有一種頑強向上的意志品質和樸素的人生哲學。與城市長大的人相比,農村出來的人更能吃苦,更能付出,更能承受生活中的苦難。為人處世更多的體現是樸實和真誠。這些東西在其成長的少年時代,就已在農民口口相傳的具有哲學意味的價值觀的潛移默化中形成。因為肯幹事,加上能幹事、能幹成事,少了城裡人身上的浮躁,多了農民身上的固執堅韌,少了商人身上的投機和取巧,所以不難理解有許多農村出來的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回到高考的話題,中國農民世代耕作,最崇尚的是讀書人,所以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結論。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農民擺脫農村唯一的出路是透過政府組織的考試,過去叫秀才、進士、舉人,當代就是參加高考。過去中個功名,就能衣食無憂,個別的還能出仕做官,所以才有衣錦還鄉的故事。中國恢復高考三十年,有許多農村出身的孩子透過上大學,改變了生活,成為國家棟梁。
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村人就有嚮往城市生活的願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城鄉差別不僅沒有縮小,而且越來越大,使農村人更加嚮往城市生活。加上身份管理的相對寬鬆,這就使中國農民放棄了幾千年來固守的土地,而大量湧向城市。儘管生活在城市的底層,付出著更多的辛苦,幹著城裡人不願乾的工作,但畢竟過上了比農村更好的生活。這就更為加強了中國農民小富即安的觀念,使許多的農村孩子放棄了學習乃至透過上大學改變生活。這是農村孩子現在上不了大學的一個原因。
上學成本的增加,使農村孩子沒有完成學業的經濟支撐,助學貸款的杯水車薪遠不能解決上學費用。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習費用,不能完成九年制的“義務教育”。更不用說參加高考。勉強上完高中考上大學的孩子,許多也因學費問題而輟學。“決不讓一個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這隻能是一句口號。不然,為什麼有家長因孩子考上大學而自殺。這是農村孩子現在上不了大學的又一個原因。
農村教育的落後,使農村孩子得不到和城裡孩子同樣的教育。這在小學就已存在。農村的許多教師連起碼的工資都拿不到,又哪來的精力來教育學生。城鄉的差別,讓農村根本無法擁有優秀的師資。勉強完成中學學業的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的學習成績遠不在一個層次上,儘管他們可能付出更多的精力。當然也不乏個別優秀分子,那是極少數。這是農村孩子現在上不了大學的再一個原因。
高校的無序擴招,導致的就業壓力讓大多數大學生和家長無法適應。負鉅債完成學業後找不到工作的農村孩子就承愛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