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了,從這裡開始到開原衛地方修了一條寬可容納幾輛大車,堅實如鏡的寬闊官道,看到這樣的充滿遼陽特色的官道,所有人都有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前一段時間,在茫茫大雨之下的荒野中前行,道路崎嶇,不見人蹤,確實有點身在蠻荒的味道,看到這一條筆直道路,眾人思想起來,都有不勝唏噓之感。
就眼前這一條道來說,雖然選址是在平地與丘陵再到山地中最易修路的地方,但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工程量和物資人力投入,光是這一條長不到百里的道路,足見遼陽的富強有多麼令人震撼。
這一條路,就是大明國初的洪武年間也沒有修築出來,遼東都司的幾條主幹官道都是修在洪武和永樂年間,就算是太祖高皇帝和永樂大帝的氣魄手腕亦是沒有在舊邊牆外修路的打算,此時呈現在眾人眼前的寬闊大道就是遼陽剛剛修成,再看看身邊荒草從生的古拙舊道,兩者之間的差別,令人心中不由產生無限感慨。
只是眼前這些人要麼是車伕騾夫,要麼就是推著小車的攬活短工,還有公安司的護衛,各司的吏員,真有什麼興亡感慨也是淺薄的很,當下各人只看了一會兒,就是嘻嘻哈哈的加了把力氣,沿著一條向西而下的筆直大道,往著十七中心堡方向趕過去。
惟功回望一眼,看到前方不到五里地方有一個高高的崗樓般的建築,大約有五六丈之高,而方圓不大,四周隱約有高牆當外圍建築,他點了點頭,知道就是一個火路墩。
九邊防禦,向來不可能是一道簡單的長城,哪怕是戚繼光建築的帶有空心敵臺藏兵洞的偉大建築亦是太單薄了。
火路墩才是最基本的第一道防線,九邊的火路墩一般都是建築的小型城堡一般,可容一個總旗帶同部下駐守,內有儲糧和報警訊用的物品,一旦北虜入侵,燃燒狼煙報警,同時關閉堡門,駐堡堅守,這種小型堡壘易守難攻,除非用大軍不計死傷的強攻,否則很難拿的下來,但一個小小火路墩耗費大軍攻擊的時間和死傷人命去攻打又是十分不合算,但留著火路墩不拿下,墩中兵馬抄其後路,絕其糧道,又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一個火路墩可能只有十幾人到幾十人,若是幾十上百個火路墩呢?
再有更大的兵臺,軍堡,容納幾千上萬的兵馬在其中呢?
再加上邊牆和各將軍的機動兵馬,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就成型了。
大明這一套防禦體系在中期之前還是很有效的,北虜就算犯邊也很難深入,但這些體系是建立在軍堡中計程車兵勇武敢戰的基礎上的,如果墩中和臺堡的軍人只知道固守,畏懼不敢出戰,那麼這防禦體系就幾乎無用,犯邊的敵人只留少量兵馬戒備即可,根本無須在意後路被抄,整個防禦體系就又變成單薄的一層邊牆,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遼陽鎮的防禦體系總的來說不脫墩臺堡牆的範疇,不過以遼陽軍的勇悍敢戰,這些防禦體系自然也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惟功的眼中,不遠處的墩堡中隱約能聽到訓練的聲響,哪怕是這樣大雨如注的天氣,訓練仍然是不可斷絕的日常科目,這樣的軍隊自然可以信賴,那個小小的墩堡,也自然成為這一片荒涼如海的地域的一塊定海磐石,令得這一片地方,安然無事。
第794章 進堡
下了大路往西行得裡半路程,中心堡氣象莊嚴的堡門便是在望。
四周也是一般的農田,只是平整的更好,種子也明顯種了一段時間,隱約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已經出苗,看起來象是一塊塊綠色的毯子,輕柔的覆蓋在大片的黑土之上。
放眼全球,有深達近一米黑土層的地方,也就是這一片松嫩平原和烏克蘭的廣袤平原,另外便是江南以塘泥覆蓋出來的人工的黑土層,舍此之外,再無其它地方有這般肥沃之極的土地。
在雨中,每個人都用若有所思的眼光打量著眼前的地塊。
今年看來雨水還不錯,入秋之前若再下得兩三場透雨,不論是高粱還是小米或是什麼其它的作物,應當都是可以豐收了。
惟功也是十分欣喜,固然這裡不是麥子和稻米,這兩樣主食才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東西,但有足夠的小米和可食用的高粱也很不壞了,今年看來天時不錯,未來卻是越來越乾旱,最差的年頭如果沒有足夠好的水利措施怕是連種子糧都收不上來,他已經著人到呂宋一帶尋訪玉米和番薯種子,玉米足夠耐旱,邊角地上種植一些是很好的雜糧補充,番薯更好,又不佔地還能肥田,是休整地力時種植的好作物,現在似乎北方已經有地方在種植,應該是嘉靖末年就傳入中國了,但早期種植不得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