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騎們很快就擺脫了彼此,蒙古人也發覺了明軍大隊騎兵的出現,他們開始發出呼喝,一邊叫,一邊後退。
第653章 重箭
大約一刻鐘功夫過後,大隊的蒙古騎兵不出意外的出現在地平線上。
如密林一般的鐵矛矛尖最為耀眼和明顯,還有形態特別的大纛,各色的軍旗掩飾在隊伍之中,北虜的騎兵以黑色和灰色為主,再近一些可以看的到,他們多半穿著厚厚的棉皮甲,甲衣用棉,胸前和要害地方加了厚厚的牛皮,同時在全甲身上鑲嵌鐵葉,這樣的棉甲可以護衛全身,雖然不能和純粹的鐵甲比,但也有一定的防護能力,最少在防護弓箭上效果並不差。
還有一條,這種棉甲在防禦明軍的火器上,比純粹的鐵甲還好一些,在北虜與明軍二百餘年的征戰歲月之中,特別是成祖年間神機營大放異彩的時候,蒙古人發覺用絲棉製成的甲比起純鐵甲更容易吸收火藥噴濺和彈丸射入的傷害,絲棉會把火藥殘渣儘可能的擋住,並且容易清洗出來,如果換了鐵甲,可能就是火藥彈丸加殘渣和碎鐵片一起進入人體,想不死也難啊。
他們的頭上是有黑色纓飾的鐵胄,身上的布面甲在胸前用一根絲帶束著,這是束甲絆,一般的騎兵在腰間有一根蒙古式腰帶,將領和頭人則還有一根笏頭帶,顏色各異,用來鄣顯自己的身份。
他們的腳上,一般都穿著鵝頂靴,如果是將領,內襯就不是普通的棉袍,而是華麗的用絲綢製成的質孫服,束甲絆也不是藍色或黑色,而是紅色或黃色,棉甲外也會繡上華麗的圖案,再加上腿裙和皮靴,就是標準的北虜將領和頭人的打扮了。
這一身打扮,在女真人那裡也很流行,不少女真部落的臺吉拿成堆的乾貨或是東珠和蒙古人換這一身布甲,這種裝扮,自殘元到明,再到清,算是中國歷史上活躍時間最久的甲冑形制了。
在七百多人的北虜隊伍中,九成是穿著黑灰色和藍色布甲,束一根黑色束甲絆的普通甲騎,有一成多就是穿著各色華麗布面甲的大大小小的頭人們。
隔著幾里路,就能聽到號角吹個不停,北虜們也是不停地叫喊著。
在他們離的近一些,發覺對面的明軍不是傳說中的密集衝陣的重甲騎兵時,也不是那些彪悍不在自己之下的驃騎兵時,北虜計程車氣明顯又上來不少。
獵騎兵這幾年多半是在女真地界征戰,寬甸和棟鄂部到建州部一帶就是長白山脈的一部份,在那裡重甲騎兵和驃騎能發揮的地方太少了,獵騎兵因為是輕騎反而被運用得最多,這樣一來,北虜這邊聽說他們的威名反而是少的多了。
“穩住,穩住!”麻登雲不停的打著自己的戰馬,在陣列兩邊跑來跑去,大聲地吼叫著,在他的呼喝聲中,四列騎陣的明軍陣線拉的更開一些,射擊位也更佳。
對面的七百多韃騎又開始分成兩翼包抄的陣形,跑著跑著就成了一個半圓形,這樣拉開之後,無形中又顯的比明軍人數多出不少來。很顯然,對面的北虜甲騎首領判斷了兩邊的人數相差不多,而眼前的地勢平坦,明軍最少在三五里內沒有援兵趕到,這一場戰算是兩邊的接觸戰,全部是甲騎的情況下,這一仗應該可以打。
如果他們能想起速把亥等人的遭遇,想起在棟鄂部往建州路上的那一次遭遇戰,另外再想想這幾年遼陽兵在女真部落中打出來的赫赫威名,可能就會謹慎很多,但這幾年遼陽鎮一直沒有和他們怎麼打過,這些蒙古人的印象中遼陽就一直欺負女真韃子,不敢和他們過手,也就是重甲騎兵確實還有些用處,別的遼陽兵,不必太放在心上。
這幾年遼鎮騎兵越打越弱,也是令得這些北虜頭人變得十分驕狂,哪怕是實力最為孱弱的福餘部也是如此。
兩邊迅速接近了。
如果在兩邊騎士的角度互相看過去,除了頭頂的蔚藍天空和間雜著綠色和黑色的地平線及起伏不定的山丘之外,眼中就惟有對方策馬衝鋒的身影。
蒙古人的陣列拉的較開,他們擺出了包圍的架式,但很明顯,一會在接近五六十步騎弓有殺傷力的範圍後,兩側拉向中間,來回穿梭拋射的伎倆是一定會用的。這是幾百年來蒙古人對任何敵人都會用的招數,只是這些成吉思汗的後人們並沒有學會在戰場上靈活運用,或是改進這個戰術,他們啃吃老本已經有幾百年了,只是因為遊牧騎兵對農耕民族的步兵先天就有強大的優勢,這一招鮮已經吃了幾百年,而且這些蒙古人還以為自己能繼續吃下去。
明軍的陣列就是四四方方,六百來人拉成了四條長長的筆直的陣線,每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