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節來了,忙起身迎出去,卻是兵部尚書石星的親信,兵科給事中侯慶遠。
三人本是舊識,寒暄一陣後落座,一聽侯慶元的來意,竟是要切實和日軍議和,宋應昌大出意料之外,不禁道:“前幾日聖上還傳旨說,務必要作戰到底,怎麼今日反倒要議和了呢?”
侯慶元道:“前日石大人接到宋大人的書信後不敢怠慢,將倭人請求議和一事上奏朝廷。聖上認為,”頓了頓,掃了一眼袁坤儀道,“我天兵入朝平倭,無非是要把倭人趕出朝鮮國土,現在倭人肯罷兵東歸,正應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話,倒也未嘗不可啊!”
宋應昌搖頭道:“倭人狡詐,哪裡肯輕易渡海東去?只要我強兵在手,以戰止戰,足可令其膽寒,若是一味言和,怕是要中了倭人的緩兵之計。”
袁坤儀不以為然道:“君子以誠信立世,以教化為先。我國早在唐代時就有鑑真神僧渡海傳法之說,倭人對中華文明可謂素來仰慕;此番兩國誠心議和,正是化干戈為玉帛的良機,倭人只想著天朝賜予他們封貢,宋兄又何必多疑?”
宋應昌是很有文化的人,平日裡對袁坤儀的學問亦很欽服,二人常常在一起討論詩書佛學,誰想今天卻被他用仁義說辭教訓一番,心中氣悶,又不知從何辯起,只好沉著臉不吭聲。
侯慶元見狀道:“宋大人不要誤會,咱們議和並非是怕了倭賊,只是不願我天兵和朝鮮人民多有損傷而已。封貢麼,隨便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