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的老頭兒回擊道:“確實不一樣,四川再怎麼說也算是咱們本國的地方,現在只是有一群賊給佔了。你有見過賊佔區算外國的道理嗎?咱們怎麼也算不上通敵賣國。”
膽小的又嚷嚷道:“萬一閻王軍把咱們騙進四川去,然後扣下咱們的船怎麼辦?或者運了貨不給錢,咱們難道找官府打官司不成?”
這一說有理,這一下連膽大的也猶豫了,一群老頭兒爭了半天,最後劉鑌洋一拍桌子,又把滿屋子聲音給壓了下來,然後對著鄭曉路問道:“你們閻王軍是賊軍,咱們漕幫和你們閻王軍做生意……萬一你們不給錢,強搶船……咱們沒地方打官司去,這個要如何解決?”
我就知道你們要擔心這個,所以我也早有準備了,鄭曉路心裡嘿嘿一笑,嘴上傲然道:“我這裡有一閻王大人親筆寫的保證書。”
他伸手入懷,摸出一封自己寫自己蓋印的書信,上面的字跡歪歪扭扭不成樣子,將這信遞給劉鑌洋,笑道:“你先看看。”
劉鑌洋一看,信上寫著:“我是閻王本人,我保證和漕幫的交易公平進行,絕不仗勢欺人,絕不貪謀不該自己所獲的利益。”這封信寫得歪七倒八,毛筆字一個大一個小,一看就是沒文化的土人寫的。而且沒有半句官話,全是寫得實實在在,這倒比較符合賊人的形象,若是這封信寫得四平八穩,劉鑌洋倒要懷疑不是賊寇寫的,而是官府的大官寫的了。
鄭曉路笑道:“我知道光是一封書信還不夠,咱們這些小人物,最怕的就是當大官的翻臉不認帳,為了表示咱們的誠意,我還打算再給漕幫的朋友們送上一份大禮。”
劉鑌洋看了書信,其實已經有點心動,江湖人最重信諾,不像官府大員那樣漫天飛空話,既然閻王也是江湖人士,他的信多半是靠譜的。此時一聽還有大禮相送,忍不住問道:“什麼大禮?”
“哈哈哈”鄭曉路先大笑了一通,然後站起身來,大聲道:“我來送你們一個蓋子,幫你們把這次銅船沉沒的大坑給蓋上如何?”
第五卷 定四川 第四十六章 銅船撞漕船案開堂公審
第四十六章 銅船撞漕船案開堂公審
鎮江,扼南北要衝,得山水之勝,鍾靈毓秀,代不乏才。
此地曾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的建立政權的都城。歷代文人墨客紛來尋幽探勝,寄情抒懷,耕耘風雅,播種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蘇軾、陸游、辛棄疾等才士名賢。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辛棄疾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等成為千古絕唱,流風遺韻,至今嫋嫋不絕。
然而今天的鎮江府,又是另一種風味。街頭巷尾,人頭湧動,無數老幼一起向著鎮江府衙行去,原來是雲南銅船撞翻漕運糧船的大案子,今天要開堂公審,允許百姓在堂外觀看。
這個案子非常有趣,以前鎮江這裡也發生過銅船撞沉漕船的事,但漕幫總是很低調地不敢聲張,或私下賠錢了事,或低調開堂審判之後漕幫賠錢了事。總之一句話,一向都是漕幫賠錢了事。
原因很簡單,銅這玩意兒太重要了中國缺銅礦。由於各種亂七八糟的原因,整個明朝的銅礦幾乎全部來自雲南滇東北地區的紅銅礦,而銅這玩意兒是用來鑄錢的,有銅就有錢,沒銅就沒錢。大明朝為了確保銅運,保證鑄錢這個舉國輕重的大事,給了運銅船和運銅官最大的便利。銅運若是出了什麼問題,鄰近州府縣城,全民總動員地維護銅運的順暢。
有一年因為銅運發生問題,當時的科舉都停了下來,使得地方官們有更多的心思去處理銅運。
由此可見銅運的份量。
再加上銅船吃水深,船身重,運轉不靈,但凡發生了銅船和漕船相撞的事故,官府都認為銅船是絕對沒錯的,責任一定在漕船,所以都是漕幫賠錢。在這種大前提下,漕幫每一次都低調從事,從來不敢聲張。
沒想到這一次漕幫一反常態,居然在開堂審案之前大肆宣傳,弄得鎮江府熱鬧歡騰,酒樓茶肆,人人都在談論這次銅船撞沉漕船的事情。
連官府也迫於壓力,只好進行公審,讓百姓們可以看個熱鬧,以示公堂清正廉明。
此時府衙門對面的酒樓上,鄭曉路和漕幫的小頭目劉柒正襟而坐,正等著開堂審案時傳召他們上堂。
劉柒有些緊張地道:“王公子,你叫咱們漕幫的人制造輿論,把這件事弄得滿城皆知,萬一這個官司打輸了,咱們漕幫的面子就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