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就是懸掛在資訊化戰場上空的“天燈”。
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因為看得遠,所以可以全面掌控戰場態勢,“知己知彼”,進而可以“百戰不殆”。著名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不僅可以使普通炸彈“裝”上眼睛,從而數百倍地提高攻擊效果,今天更和手機——當年的戰場“蜂窩”通訊系統一樣成為商業和民用設施。由於居高臨下地控制著資訊科技的鑰匙和源頭,美國在和平時期,其實已經掌握了許多國家的命運。
還在冷戰時期,美國就已經確定了“高邊疆”的國家戰略。繼1969年“把蘇聯人摔倒在月球上”之後,美國始終以驚人的速度向太空衝刺。自1982年成立國家航天司令部至今,美國已經擁有可以立即投入實戰的完備的太空力量體系。2006財年軍費預算中,美各軍種用於研發新型太空武器的經費總和有230億美元,超過中、俄、印等軍事大國全年的軍費;二是以計算機網路系統、網路部隊和國家網路戰,籌備另一種全新型的軍事力量和作戰方式。蘭德公司將這種戰爭樣式的威力等同於核武器。美軍對未來新軍隊的要求是:既可以單獨進行太空戰和網路戰,也要在太空、資訊網路系統的支援下,使四大軍種都具備全球快速打擊能力。
伊拉克戰爭中,由於新聞媒體的廣泛參與,美軍的“震懾與威懼”被大肆渲染。其實,由於伊拉克被十幾年的制裁和核查折騰得奄奄一息,美軍幾乎未費吹灰之力。由於軍事階段的勝利來得過於容易,美軍強大的戰力,事實上僅展現出了冰山一角。美國軍事學者非常清楚,伊拉克戰爭模式,不具有現代戰爭的普遍性,不適合於大國、特別是核大國。美國空軍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到2025年,大部分戰爭可能不是攻佔領土,甚至不發生在地球表面,而可能發生在外層空間和資訊空間。在“2020年的美國空軍”戰略構想中,美軍認為:一架預警機可以監視數百平方公里,但24座天基雷達可以“對全球任何地點的地面固定和移動目標保持不間斷的監視”。它“對潛在對手的行動具有強烈的威懾效果”,因為監視“實際上無時不在”。在全球警戒的前提下,是全球到達。“遠端飛機從防區外發射的超高速導彈將以6倍音速飛行,攻擊800多公里遠的目標。”空間作戰飛行器一天可以往返3次,它“可以以武器攻擊地球上任何地點的目標”。
新型中國軍隊藍圖設計之(8)
“遠”和“高”的關係,以及對於未來戰爭面貌的影響,一目瞭然。太空戰場的軍事活動不受地球、國界、天候等因素的影響。通訊衛星可以使上至宇宙、下至大洋海底所有軍兵種聯為一體;導航衛星可以為地上、海上、空中、水下所有的兵器或士兵精確定位。太空武器可以光速作戰,對於數萬公里外的目標,可以在瞬間予以消滅。從空中投下一枚普通炸彈,最多毀掉一座樓房;部署在1000公里地球軌道上的功率為20—30兆瓦的鐳射武器,對地面連續發射150秒,可立即引起大火,幾分鐘就可以毀滅一座城市。2001年6月,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指示國防部研究的“對實施全球快速打擊有價值的次軌道太空飛行器”,能以15倍以上的音速,在100公里的高度投放武器。由於它的速度和高度,它投放的武器不需要安裝彈頭,到達地面時威力就已經可以擊穿地下400米的掩體。
美國是在太空軍事化方面走得最遠、最快的國家,它的著眼點已經不是為了進行常規戰爭確保制資訊權和制太空權,而是直接以太空軍事優勢達成戰略目的——這才是對大國的“震懾與畏懼”。
20世紀,美國憑藉空中力量壓得世界幾乎喘不過氣來,但21世紀當人們坐在因特網前,或是拿著全球通的手機,可曾意識到太空已經讓地球變小,小成一個地球村。美國壓倒性的太空優勢,將令那些美國看不慣同時也看不慣美國的人們,感到技術、軍事和政治上的窒息。
美國及其盟國的每一仗,都是在給全世界的軍隊“上課”。海灣戰爭之後,世界範圍內興起了整軍經武的熱潮,各國軍隊發展的重點,不約而同地都在“高”上,沒有技術實力的,大力發展空軍等傳統空中力量;有潛力的國家,則效法美國,以空中為跳板,向太空躍進。
但中國軍隊現行整個軍事體系,是以地面大規模作戰為基點構建的“平面型”,極大地限制了我軍的“高”度。傳*爭觀念、歷史的差距、現實技術實力及國家經濟基礎的制約,決定了未來我國新型軍隊建設對“高”的追求,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好高騖遠。可先從跳出平面的初始階段開始,三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