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淮那樣的大將軍。

學武的郭子儀生逢其時,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也就是小子儀6歲那年,武則天做出一件令天下習武之人歡呼雀躍的事:開設武舉,以武功高低在天下範圍內選拔良才。

第五章 初設武舉(1)

盛唐之時,雖然兵甲不常興,但也做不到絕對的安寧,內戰外戰一直不休。突厥、吐蕃屢屢犯邊,跑到大唐疆土內燒殺搶掠一番呼嘯而去。如登封兩年,契丹首領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等造反,給大唐帶來混亂。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模仿文舉,下詔設武舉,選取將才。“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武舉制度一出,一時震驚天下,令天下習武者歡欣鼓舞。這一舉措,無疑是把武者和文人同等對待了。無數習武之人對此熱淚盈眶,仰天高呼:吾皇萬歲,我等也終於有出頭之日了。

當然每一項新政策出臺,都一定會有許多人的反對。武舉制度尤其引起士人的反對:那群不學無術的傢伙,大字不識幾個,就是力氣大了點,也能當將軍?

武則天的對策很簡單:抗議無效。

有意見的人也想想,有那麼多李姓王爺,皇上說殺就殺,不帶一些含糊,甚至連親兒子都不放過。你算哪根蔥,敢一而再、再而三的跳出來提意見?再說這武舉制度雖然突然拔高了武人的地位,但也不是不盡情理。

於是,武舉順利推行下去,普通人也多了一條走向仕途的道路,普通的學武之人面前多了一扇金光閃閃的門。在唐朝時,普通人想走仕途,非常困難,雖然因武舉增加的人數也不多,但終究是條正路不是?

普通百姓從一介白衣到步入官場,有多難呢?

唐朝的官員和百姓的比例是很小的,大約是1:3900,與現在相比差了足足百倍,可見當時官員之少(當然現在的官員數量也確實有點多)。職位少,競爭自然也就厲害。自古以來,有競爭就有不公平,天平總是傾向於制度的制訂者,也就是目前制度的得利者,唐朝的官職競爭對老百姓來說尤其不公平。

根據《唐六典》記載,唐朝官員的具體選拔途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門蔭”、“雜色入流”和“科舉”。

“門蔭”顧名思義,就是靠上輩子的大樹蔭來乘涼,也就是傳統的世襲制度。皇親,高官子弟可以直接世襲祖輩的爵位,勳位。也是對一心向大唐朝盡忠人員的褒獎,解除其後顧之憂。五品以上高官子孫可以直接以蔭入仕。

老子英雄兒好漢,當官的兒子有才幹。

“門蔭”制度帶有明顯的封建觀念色彩,其中弊病甚多,不過,也不能把這一制度完全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思考一下,也有一定的意義:首先避免了臨退官員的貪汙腐化,尤其是一個官員感覺職位上不去就要退下來時,是最瘋狂的,雖然不能像現在一些官員一樣攜鉅款逃到外國,但也指不定幹出什麼出格的事兒來。“門蔭”制度則讓官員有了一些顧慮,不能為自己一時的貪慾而影響下一代的一生啊。

由於高官們往往也是子孫多多,“門蔭”制度造成了高官子弟成為唐朝高階官吏的主要來源。

比如郭敬之是身份是四品官,郭子儀就可以直接當正八品的官。按他後來追封的國公官職,甚至其子能直接當正六品上的官。真是有好才幹不如有個好老子啊!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初設武舉(2)

第二種官員選拔的制度是“雜色入流”,和“門蔭”相比,它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員的子孫,透過輪流擔任三品以上親貴的侍從、親事、帳內、或交納品子課錢,十年期滿後,還得透過面試,面試合格後再授予官職。“雜色入流”是唐朝低階官員乃至中級官員的選拔方法。

最後一種,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舉”了,唐代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

常舉就是“ 常貢之科”, 是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

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制詔舉行。皇帝老兒不知哪一天心情舒暢,心血來潮,考一回吧,於是就有一會制舉。由於制舉的隨意性太大,所以並不是科舉的主流。

常舉分為筆試和麵試,和後世的科舉制度還有所不同,並沒有按秀才、舉人、進士一階階晉級,而是一次性考試,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差不多。

“筆試”分成六類:秀才,進士,明法,明經,明書,明算。這六類是平級的,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