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安祿山入朝上奏說:“去年營州發生蝗災,禾苗眼見不保,我焚香祝告上天說:‘如果我安祿山心術不正,對君王不忠,願讓蝗蟲吃我的心;如果未負神靈、對大唐忠心耿耿,願上天將蝗蟲自動散去。’於是有一群鳥從北面飛來,立刻吃盡了蝗蟲。”最後又說:“希望能把此事交付史官記錄。”玄宗聽了十分高興,讓史官把安祿山說的記錄下來。
這不是胡扯淡嗎?
如果安祿山的誓言這麼靈驗,那乾脆就讓他專職除蝗就行了,比什麼農藥都靈。
很多人都認為玄宗一來高枕無憂久矣,喜歡聽好聽的,對安祿山的這種明顯的鬼話是不可能相信的。老魚認為其實不然,唐玄宗很有可能真得相信安祿山“焚香祝告”的真實性。
雖然皇帝們總是愛自己私下搗鼓出一些所謂的“天降神意”來,但不可否認的他們本身對“亂力怪神”也是很感興趣的,最可笑的莫過於玄宗開元初期的“姚崇治蝗”的事。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並不是指現在的山東省,是泛指東黃河流域)蝗害成災,老百姓看著而不敢捕殺,卻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坐視莊稼被蝗蟲吞食。
感覺是不是很奇怪,“四害”之一的蝗蟲,老百姓不但不捕,反而還上香膜拜?在當時人看來,蝗蟲成災不是普通的自然現象,是來自上天的懲罰,誰敢捕捉就是與上天作對。(看來古代的蝗災並不多,否則也不會有這麼愚昧的想法)。
與天作對,誰敢?
姚崇引經據典地上奏: “《詩經》上說: ‘秉彼蟊賊; 付畀炎火。’漢光武帝曾下詔說:‘勉順時政; 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說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殺了蝗蟲可以挽救莊稼,保證今年的好收成。
這裡的“蟊賊”並不是我們常說的賊人,而是吃禾苗的害蟲。
怕老百姓不敢消滅蝗蟲,朝廷還派了專門的“捕蝗使”; 分道指揮滅蝗。
老魚不由感嘆,滅個莊稼的天敵—蝗蟲在古代都這麼麻煩。但更麻煩的還在後面,汴州刺史倪若水說:“消除天災應靠修德。”(呵,什麼破理由!)拒絕御史指揮滅蝗蟲。
姚崇大怒,寫信把倪若水大罵一頓,信中說:“現在大唐聖朝,妖不勝德。如果修德可以滅蝗,那汴州蝗災是不是你無德造成的?現在你坐看蝗蟲食苗,難道忍心不救,如果沒有收成,到時你這刺史怎麼說 ?”
這話說得非常嚴厲,矛頭直指倪若水。你開口閉口消滅天災要修德,難道如今大唐朝德行有虧?如果說是失德造成蝗災,那也是你失德造成當地蝗蟲肆虐。你不老老實實滅蝗,還說三道四,這刺史還想不想幹了?
倪若水看了冷汗涔涔,看來這姚老頭動真格的,如果自己再提意見,官位就得掉,說不定腦袋也得搬家啊。也不敢發牢騷,號召百姓全體滅蝗蟲。最後蝗蟲的屍體竟然裝了十四萬擔。
一個倪若水被嚇怕了,還有許多倪若水仍舊提意見。內容無非是“凡是天災,那都是上天懲罰世人,怎麼能以人力來制止呢? 況且殺蟲多;必戾傷自然和氣。姚相這事做得太過了。”
最後玄宗也怕了,怕上幹天和,一再追問姚崇,滅蝗的事兒對不對,會不會有什麼不利影響。
姚崇苦口婆心地勸了半天,最後拍著胸脯對大家說:“滅蝗救人,如果以後有什麼禍殃,我姚崇一力承擔;不會推委給任何人!”
大家這才作罷。還有些官員暗自高興:這下好了,以後萬一有個水災、饑荒什麼的,就不怪自己治理不嚴,可以全都賴到姚崇身上去。
也就是被毛澤東稱為“大政治家”的姚崇,換個人還真不治不了這蝗災。
在當時,治個蝗災都這麼顧慮重重,人人都疑神疑鬼,連自認為英名神武的玄宗也不能免俗。安祿山透過自己的“焚香祝告”,即證明了大唐盛世太平、蝗蟲不興,也證明了自己的忠心。令唐皇龍心大悅,對安祿山的好感度“蹭蹭”的長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八章 從偷羊賊到將軍(3)
天寶三載,安祿山又兼任了范陽節度使。朝中放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大力讚美安祿山,安祿山高升也頗符合李林甫“胡人掌兵”的想法,所以權傾朝野的李林甫也沒少說了安祿山的好話。
安祿山趁皇恩正隆,提出要拜楊貴妃為乾媽,不得不說,安祿山這一招出乎意料的棋非常高明。
大唐官員、後宮人雖然多,但在玄宗眼中說話最有份量的,無非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