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對人的影響,有著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同樣一件事,在某些人眼裡,簡直不足掛齒,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卻是天大的事。是舉重若輕,還是舉輕若重,與一個人的人格大有關係。那些對自己要求過多、過嚴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壓力也就成了大壓力。
一般說來,構成心理壓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壞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樣可以變成巨大的壓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如職務的升遷。雖然職務升高之後責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心理壓力的增加可能與責任和工作量的改變不成比例。他們很可能較快地就被心理壓力壓得寢食難安了。
好事之所以會形成心理壓力,是因為我們內心的平衡被打破。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現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這兩者之間會有一些差異,理想的自我一般會比現實的自我要更好一些。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謂“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時,那承受起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遠遠超過理想的自我,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最大的麻煩在於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這樣的好事。據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就不太相信自己這個要飯的和尚能有如此好運,以至於有一次在花園裡得意忘形,對馬皇后說自己怎麼就當了皇帝,大有覺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後為此後悔,要殺掉當時在旁邊聽到了他說那些話的人。這就是把內心的壓力轉化為攻擊他人的極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於他不相信自己,並且把這種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也不相信自己,於是殺戮就成了對抗來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壓力的工具。
即使沒有大的事件發生,普通的人際關係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只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身處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壓力,只不過這種壓力有明顯和不明顯之分。人際間的壓力主要來自於這樣幾個方面:相互競爭,希望自己比別人表現優異;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力圖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標準;想取悅別人以便達到某種目的;等等。所有這些,在程度很輕的時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較重,以至於讓自己或者別人感覺到不快的時候,就要考慮做出一些改變了。
即使沒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壓力,由內心衝突造成的壓力一樣令人難受。這樣的壓力首先在價值觀層面。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某一些價值觀是和另一些價值觀相互對立的。於是我們的心靈就成了這些價值觀鬥爭的戰場。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過利己和利他的教育,雖然前者多半是透過非主流渠道,但一樣會對人產生重大影響。在某種情形下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壓力就產生了。所以一個沒有穩定價值觀的人,他面對的心理壓力比一個有穩定價值觀的人要大得多。
還有一種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壓力,是來自生理需要和社會準則之間的衝突,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靈與肉的衝突。生理需要有“為所欲為”的傾向,社會準則的作用就是要限定這種傾向。衝突由此產生。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壓力,區別僅僅在於,一些人將生理需要巧妙地轉化為高階的需要,以適應社會準則的要求,從而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另一些人則鑽社會規則的空子,維持一種不與現實衝突的平衡;還有一些人,則直接對抗社會規則,等待他們的就會是強制性的懲罰了。
面對壓力,我們可能會有意識地、主動地尋找一些措施來解決它。如我們可以加班來完成必須完成的工作、透過改善交流來緩解人際間的衝突。但是,我們對心理壓力的處置也不完全是意識層面的。在壓力大到我們的智力想不出好的應對方式的時候,壓力就會滲透到潛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對壓力的處置有一些悲壯的味道。這種處置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心理症狀來表達壓力。這些症狀包括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專業名詞,如抑鬱、強迫、恐懼、焦慮,等等。比如,一個馬上要參加一次重要考試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症狀。這些症狀提示著,心理的壓力太大了,已經達到出問題的程度了,大到該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說大到該看心理醫生的程度了。
潛意識層面另一種處理壓力的方式就是軀體化。也就是說,把心理問題轉變為軀體問題。對這一轉變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叫做心身醫學。有很多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如高血壓、胃潰瘍、慢性頭痛,等等。以胃潰瘍為例,很多胃潰瘍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壓力很大的人,他們在精神上往往表現得很堅強,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