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產生:一方面,如果去學習,那是順從了他人的願望,自己會顯得不那麼獨立,在青春期,獨立的願望是很強烈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學習,理性告訴我們,這樣做可能對自己不利。所以不管怎樣,都不可能有內心寧靜。
聽完我的話,這位男生說要好好想一想。
接完電話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在路燈下玩沙,神情專注、興致勃勃。旁邊靜靜地站著一位少婦,當是他母親了。我心想,如果他的母親用棍子逼著他玩沙,他還會玩得那麼開心嗎?
答案只有一個:不會。
2001…1…5
自戀
英語中自戀(Narcissism)這個詞,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美麗的古西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自戀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重大的課題,而且也許是最有趣的課題之一。我們可以把自戀分成一般性的自戀和病態的自戀。一般性自戀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一點。以下我們就看一看兩個可以反映自戀傾向的行為。
首先是寫日記。從效果上看,寫日記確實可以起到記錄重大事件、練習寫作能力的作用。但從動機層面看,則可能是為了滿足自戀。有一組外國漫畫,名叫《一個女孩的一天》,精細地描繪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一天的經歷:起床,照鏡子,打扮,與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一起玩,男孩送給她一朵花,還吻了她,然後回家、寫日記,最後在寫完美好日記的美好心情中甜蜜地睡著了。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對自己是如何滿意,白天的經歷又何等清楚地證明了她對自己滿意是何等的正確。這樣的事當然應該用有著最溫馨的顏色的日記本記下來,以便將來在需要一遍遍滿足自戀的時候一遍遍地重讀。如果日記是一本書,那這本書通常只有一個讀者,就是作者本人。那些把日記拿出來公佈發表的人,是把他們的自戀擴大化了。不過,雖然寫日記可能是自戀的表現,但小學生們迫於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寫日記,則與自戀無關,而可能與施虐受虐有關。
其次是照鏡子。我們就這一點談談男女在自戀上的差異。男人和女人誰更自戀一些?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有一則幽默:一個人問,爬在鏡子上的一隻蚊子是公的還是母的?另一人答曰:肯定是母的,因為母的才喜歡照鏡子。這是用女人的行為特點來推測母蚊子的行為,所有讀了的人都會會心一笑,看來女人喜歡照鏡子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心理學家們做過一個實驗,結果卻完全相反。他們在路邊擺了一面大鏡子,然後觀察誰會照上一照。他們的發現令他們自己都大吃一驚:男人比女人更喜歡照鏡子。很多女人從鏡子旁邊走過,只是不經意地看一看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而很多男人卻停下腳步,把自己從頭到腳、從正面到背面仔細地端詳一番。
比較起來,上面的實驗比那則幽默更能說明問題一些。但是,這個實驗也有漏洞。反對男人比女人更喜歡照鏡子的人也許會說,女人是在出門之前花了數倍於男人的時間把自己精心修飾了才出門的,她們當然不必再使用路邊的鏡子了。或者更直接地說,根本不用做什麼實驗,絕大多數男人和女人都會認為,女人在鏡子面前顧影自憐或者顧影自“戀”的時間要比男人多得多。也許男人和女人誰更自戀是一個永遠也爭不清楚的問題,而男女自戀方式的差異則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照鏡子是女人自戀的鐵證,追逐更高的權威、更大的成功則是男人自戀的典型表現。
一般性的自戀不一定總是壞事。藝術家、政治家的某種程度上的自戀,有時候不僅不是問題,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個人魅力。但適度很重要。自戀是人格的菜餚中的鹽,少了則寡然無味,多了便難以入口。
也有以自戀為生的人,或者說拿自戀換錢的人。某些作家不厭其煩地描述自己私生活的點點滴滴,既滿足了自戀,又可以有很好的收入,一舉多得。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購買自戀味很重的書籍的人,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作者才買,而是因為他們也自戀自戀的書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讀後越發地喜歡上自己的瑣碎與悲傷。
自戀是很容易擴大化的。過分地熱愛自己所屬的組織或集體,如自己工作的公司、居住的城市和所屬的民族等等,就是自戀擴大化的典型例子。有些公司之間的不擇手段的競爭背後,就可能有自戀在起作用;一個城市裡的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