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若是在二十年前,一個心理醫生熟練地掌握了以上的理論和技術,能夠透過一點蛛絲馬跡判斷出別人的問題所在,並且作出相應的心理學診斷,那他就可以算作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了。但是在現在,這些不僅不夠,反而可能是錯誤的。這種以疾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模式已經被以健康為中心的模式所替代。行為主義者已經不再把人看成是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而是看成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為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刺激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要改變人的行為,不僅僅只有改變刺激物一種方法,還可以透過改變人的情感和思想來達到目的,這樣一來人就不再是動物而被還原成了人本身。現代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醫生也同樣分析潛意識衝突,但已不再把潛意識看成是病態和罪惡的根源,而是看成智慧與創造力的發源地。最為可喜的發展趨勢也許是,各個理論流派相互之間正在進行滲透和融合,相信有一天,大多數理論都會在以人為本的大的框架內統一起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談談這個問題。一位在某公司做供銷科長的男性去看心理醫生,他說,他曾經是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但最近兩、三年來,工作能力大幅度下降,幾乎什麼都做不好了:早上不想起床,在單位什麼事也不想做,害怕見客戶,害怕跟來談業務的人吃飯,每季度都是勉強完成銷售任務,科裡的十幾個人也沒管理好,等等。以下是心理醫生與他(以下簡稱A)的幾段對話:

醫生:你每天都能準時去上班嗎?

A:是的,我是科裡的頭,遲到影響不好,所以我從不遲到。但是我早上總不想起床,經常為了不遲到,早餐都顧不得吃了。早上小孩上學,總是我妻子照顧,我覺得很對不起她的。

醫生:不管怎麼樣,你從來沒遲到過?

A:(猶豫了一下,滿腹心事地點頭)是的。

醫生:你每天早上都是自己穿衣、刷牙、洗臉嗎?

A:(似乎不敢相信醫生會提這樣的問題,苦笑道)是的。

醫生:你是坐車上班還是騎腳踏車去上班?需要你妻子送你嗎?

A:騎車去上班。不需要妻子送。

醫生:你能夠完成每季度的工作任務,對嗎?

A:是的。但是很勉強,而且是最低的標準。

醫生:不管怎麼樣,你還是完成了。

A:是的。

醫生:你的領導仍然很信任你,要不然不會把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做,對不對?

A:以前是很信任我,現在是不是還信任我,我就不知道了。

醫生:如果他不再信任你,他可以撤你的職,換另外一個人。他沒有這樣做,就說明他現在還是信任你的,對不對。

A:好象可以這樣認為。

()免費TXT小說下載

醫生:你跟你的職工發生過爭吵嗎?有沒有職工因為對你不滿向你的上級告過你的狀?

A:我的脾氣比較溫和,幾乎沒有跟職工爭吵過,也很少對他們發脾氣。至於告狀的事,不知道有沒有,我反正沒聽說過。但是每月獎金髮少了,他們心裡可能會有意見。

醫生:那就是說,你能夠團結職工,而且職工在拿較少獎金的情況下也不拆你的臺,說明你管理水平很高嘛。

A:(稍微放鬆了一點)也許可以這樣推斷。

醫生:你說你害怕跟客戶一起吃飯,我也有類似的問題。有一些“應籌飯”是吃得很累人。但我跟我的家人或者關係很隨意的朋友在一起吃飯時,非常輕鬆愉快。你呢?

A:(迫不及待地)一樣一樣。

醫生:剛才你說什麼事都做不好,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你能夠做的事情比你不能做的事情要多得多?

A:(面帶微笑,似乎略有所悟,不無幽默感地說)如果把洗臉刷牙這些事情也算進去,那我確實還能做很多事。

也許有人會把醫生的言語僅僅看成良性暗示。這樣想只對了一部分。在幾乎所有心理問題的發生和發展中,不良自我暗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心理治療中用良性暗示取代不良暗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在以上的例子中,醫生的言語的背後,絕不僅僅是良性暗示的技巧,而是心理治療模式在最近二十年發生重大變化的反應,這一變化就是:從以疾病為中心變為以健康為中心,積極挖掘來訪者身上的潛在能力,注重他能夠做什麼,不注重甚至有意識地“忽略” 他的問題或者“毛病” ,用他的不斷增加的優點把“毛病” 從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