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抗內疚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儘可能在生活上讓他過得更好一點。這樣做直接的後果就是,支出直線上升。吃、喝、娛樂再加上一些偏方的治療,每個月的開支是K先生生病之前的三倍多。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而且會加重K先生的內疚。一個例子是,雖然K先生認為沒有必要經常吃烏龜、甲魚等太貴的東西,多吃普通的魚肉和禽蛋一樣有營養,但妻子和女兒卻不同意。

心理治療師分析了這種情況,也支援了K先生的營養觀點,局面就有了大的改善。隨著收支的基本持衡,壓在三個人身上的經濟負擔變得小多了。

7、被動與主動

最開始的時候,到醫院做檢查、或者找心理治療師,K先生都是被妻子和女兒拖著去的。稍後,在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就更加被動了。他說:反正治不好,瞎折騰幹嘛?再後來,特別是跟心理治療師談了兩次話之後,他就變得主動了。

首先是治療肺部疾病上的主動。在詢問了一些專家之後,在妻子和女兒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就堅決要求手術治療。其次是術後的化療,儘管很痛苦,他也堅持了下來。最後,本身就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他,本來是不相信心理治療會對他的癌症產生什麼作用的,但他後來卻變得非常渴望每次的心理治療。他說,手術和化療,那是醫生操心的事,我使不上什麼勁兒,但我卻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對付疾病,現在流行說心態決定一切,我要用好的心態,讓自己多活幾年,或者說,我既然活著的時間不多了,為什麼不心情愉快地活著呢?如果快樂也只能活一個月,悲傷也只能活一個月,那我當然選擇快樂。

在這一點上,K先生說得不完全對。現代醫學證明,快樂可以增加機體的免疫力,所以如果癌症使你只能再活一個月,那當你快樂地活著的時候,也許你能夠活一個月零一天或者更久。

8、害怕與勇氣

死亡的恐懼,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恐懼。即使沒有患威脅生命的疾病,每個人都還是生活在“遲早會死”這一最大的恐懼中。疾病只不過把這種恐懼直接展示在了我們面前,使我們不得不此時此刻就面對生命即將消失的事實。

K先生第一次聽到“肺癌”二字,立即就聯想到了死亡。然後,與死亡相關的所有事件,就成了他心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他害怕聽到有人說“死”這個字,害怕看到花圈店,甚至看到有人穿純黑色的衣服,也會緊張不安,因為這讓他聯想到一個人死了之後參加追悼會的人所佩戴的黑紗。

他單獨跟心理治療師討論了幾次關於死亡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心裡轉著死亡的念頭的時候,恐懼會越來越強烈;但真正把與死亡有關的東西放在桌面上談開,完全不躲躲閃閃,恐懼感反而慢慢減少了。當然,完全沒有對死亡的恐懼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從哲學上來說,對死亡的恐懼,是我們活著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K先生的勇氣的增長,也極大地鼓舞了妻子和女兒。儘管經過上面說到的曲曲折折,這個家庭還是又恢復了往日的輕鬆和快樂的氣氛。當然疾病還在那裡,但它卻像一堆本來散佈在客廳、臥室的垃圾,現在卻被掃入了垃圾袋,丟到了牆角邊雖然家裡的主人們還看得見它,但卻對主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了。

2003…2…21

非典時期,我們不是隻有失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疾病作鬥爭的歷史。天花、霍亂、鼠疫等疾病,每一個後面都躺著數以千萬、甚至上億的犧牲者。沒有對這些疾病的征服,人類很難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

在二十一世紀初,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變種襲擊了我們,它可以導致非典型的肺炎,可以奪走人的生命。而且它還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和速度蔓延,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國家都感受到了它的威脅。

“非典”病毒在很短的時間裡已經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一些人死去了,他們的親人從此就要生活在悲痛之中;公眾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擾;國家經濟也受到了目前還難以估量的打擊。除此之外,可能還有許許多多看不見的損失。但是,在這一“國難”之中,我們卻不會僅僅只有失去。

漢語裡,“危機”這個詞有雙重的含義,第一是危險,第二是機會。也就是說,危險和機會總是並存的,有危險就會有機會。所以在“非典”時期,除了對付這一疾病以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使這一危險變成機會。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最後如果僅僅只是戰勝了一個疾病,而沒有其它的收益,那實在對不起犧牲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