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君德也”……領導人必須具備的條件與修養。第一要學,“學以聚之”,學問是累積起來的。老子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曰損。”做學問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積起知識來的,修道則什麼都不要,都丟開、知識也不要,學問也不要。做學問則每一件知識都需要,這裡學以聚之,就是要知識淵博,樣樣都懂。“問以辨之”,要好問,到處請教,以能問於不能,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寬以居之”,僅有學問還不行,要寬厚,待人接物,胸襟要偉大,包容永珍,不能狹隘,然後“仁以行之”,還要仁慈,學、問、寬、仁,四點一定要做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這四德,是領導人應該做到的修養。
度過危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
無咎矣。”
作一箇中間的幹部,在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時候,這種位置最危險,因為上不在天,還沒有到頂,下不在田,對下不能踏實,而上下的一切責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時而惕”,所以隨時隨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麼雖危險也可以沒有危險。由此知道,最後的這一階段的解釋,不但告訴我們個人的修養,也告訴我們處世的原則。
無可無不可
“九四重則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陽爻重重而來,陽為剛,重剛又不在中間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沒有佔到,比方一個青年,大學畢業了,沒有出路,不在社會上做事,這時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慮的餘地。這也是中國隱士的思想,什麼都不佔,換句話說,也類同於神仙處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
鬼神乎?”
解釋九五爻,突然提出一個“大人”,這大人不得了,偉大得很。這裡有個大問題,也是我的“專利權”,現在告訴大家,幾千年來,大家講《大學》、《中庸》,一提中國文化,好像就只有《大學》、《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觀念,把《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實上《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來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與孔子的不同。但《大學》思想是哪裡來的?就是《易經》乾卦九五爻這條來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試看歷代儒家的註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禮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入大學,學做人了,長大了就是大人嗎?到香港還稱警察為大人,他難道懂了《大學》,《大學》的“大人”,實際上是從這裡來的,而《中庸》是從坤卦來的。什麼是“大人”?等於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來,儒家的聖人,道家的神仙。這裡提出來的大人是“與於地合其德”,與天地的德性相合了;“與日月合其明”,同太陽月亮一樣光明;“與四時合其序”,同四時春夏秋冬的程式一樣分明;“與鬼神合其吉凶”,同鬼神一樣變化不測。這樣的大人,除了聖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誰能做到?我曾經對一位前清的舉人說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學家說得對,人人都是堯、舜,人人都是聖人,說“天地合其德”,我並沒有把地當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豈不“與天地合其德”?說“與日月合其明”,我也沒有把白天當夜晚,也沒有把夜晚當白天;“四時合其序”,冬天我絕對不穿絲織品衣服,夏天絕對不穿皮襖;“與鬼神合其吉凶”,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說老先生們把聖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實上人人都是聖人。我說聖人的境界本來也很平凡,可是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把聖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聖境”的毛病,把聖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麼平凡。下面的話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違”,先幹天,在宇宙還沒有開始以前的時候,這個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違”……這個天即這個宇宙,開闢了以後,不能夠違背這個先天功能的法則,《易經》的法則,到了有這個世界以後,更不能超出這個法則……人生了就要死,花開了就要落的法則,自然的現象,沒有什麼稀奇;“天弗違”,《易經》告訴我們宇宙的法則,最高的真理,連這個有形的宇宙,都沒有辦法違背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