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道是偉大的,天是偉大的,地是偉大的,人也是偉大的。世界上有四種大,道、天、地、人,人是四大之一。
人要按照地的法則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則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則為天,而道呢,它遵循的或實行的是自然而然的運作法則。
這一章非常重要。第一,它說明道的產生先於天地,老子將天地視為次生概念,而將道視為原生概念:道是永恆的,是先天先驗的;而天地是後來的,是逐漸形成的。這很精闢,比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說法精彩得多。
其次,它明說了道是混成的。混成,在混沌中自然生成,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混一、混和、混元、混生等詞,都包含一種原始、原生、先驗、泰初、根本的含義,混字是最接近道的詞之一。此前的第十四章,已經講了混而為一。哲學家面對的世界,一面是萬物,一面是一。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一面是雜多,一面是統一。怎麼統一起來的呢?老子說是混而為一。能將萬物混而為一,這是哲學家的本領,這是道的運用。道的功用在於,它不但能使萬物分離開來,更能使萬物混一起來。重視概念的歸屬與提升,重視尋找一個萬能的鑰匙,希望能抓住一個牛鼻子,一個穴位,乃無往而不利——包括為政、習武、作戰、求學,一通百通,一勝百勝,所以特別重視混和成一的命題,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特色之一。
混的意思包含著無定形定量定位,彈性、變易性與模糊性,容受性與可塑性。
越是混沌,就越是無以名之。無以名之而名之的結果,是強為之字,勉強為它起的所謂“道”這個表字,未必準確和理想,未必百分之百地妥帖。姑妄字之,是正式的稱謂之賓,是代稱謂。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2)
這正是《老子》開宗明義,在第一章先強調它是不可道,不可命名,不可言說的原因。所有的有關論述,也都不是理想的、清晰的、足以說明道的特質的。
沒有理、化、生的可驗證性,沒有史、地的確定性,沒有數學與語言文學的完備與充實性,沒有儒家教導的生活性規範性,這可以說是老子之學的一大遺憾。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反證了道的精微偉大,它是實大於名,實超過了名許多許多倍。它是一切言語所難以表達的,是一切命名所不能完成的超概括、超偉大,是永遠完成不了但又永無停止的趨向於無限大的→∞,是趨向於神性而不全是人間性概念。你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抽象力與感悟力去接近這個道。
此前老子已經講了道的玄妙、夷、希、微、衝……這是講道的質地。老子又講了若水、虛、靜、嬰兒、居善地、心善淵……這是說明道的品性德行。講了道的玄牝、橐龠、動而愈出……是講道的效用。這一章講了道的大、逝、遠、反,則是講道的格局。
大是講涵蓋性,逝是講變易性,遠是講深刻與恆久性。道越是深刻,離日常經驗與皮毛淺見就越遠。反則是講逆向性與迴圈性。任何事物的運轉,都不是單向的向量(一個單純的箭頭),萬變不離其宗,物極必反,這是中國老祖宗早已琢磨出來的萬物永珍的特性。
所以中國人喜歡與崇拜圓形,相信萬物週而復始,一元復始,永珍更新,萬物永珍無始無終。
再往下是道天地人“四大”的概括。比較起這個“四大”來說,更被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是“三才”即天地人,或天時地利人和說。《易經》的《說卦》第二章上說: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而孟子的說法則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是說,廣大中國人長期以來,在主流儒家文化的指引下,認為世界是由天地人三個維度組成的。這不是幾何學上的三維空間,而是哲學社會學上的三維世界。國人還常常在講天的時候將天道與歷史的發展趨向、命運或所謂氣數、陰陽之理與盈虛之辨結合起來。也就是把天與時間、時代的因素放在一起考察,說一個朝代或一個人物氣數已盡,是說它或他(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天意已經變化、不在它、他或她這邊了,所以叫做天時。
在講地的時候則將地與資源、地形利害與地域文化、剛柔之相濟互補結合起來,所以叫做地利。而在講人的時候,國人更重視的是群體,是群體的團結程度與組織程度、和諧程度與集體行為的效能,還有群體的素質,尤其是其仁義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