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l agreements)以及對《反導條約》(ABM treaty)的敵視可以被視作樣本,這表明要麼國家並不總是願意保障其他國家的安全,要麼在區分進攻或者防禦武器方面非常困難。”
意在禁止進攻性技術的《反導條約》揭示了技術的模糊特性。
甚至當技術不是問題的時候,其他諸如意圖和動機之類的事情也必須得到考量。太空探索從來不是太空事業唯一的事情,甚至連首要的都不是。其他的目標總是與之息息相關的,外交政策通常便牽涉其中。冷戰時期,自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已降,歷任美國總統都透過炫耀技術可靠性和技術能力將載人航天作為提升美國政治威信的槓桿。太空探索只是第二位的。其他的提升威信的方法也曾被考慮過,包括大規模的海水淡化工程,但最終都沒被採納。航天代表了最前沿,提供了最崇高的技術威信。
今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太空依然位居首位,為什麼美國沒有在生物技術領域透過支付和載人登月或者登火星計劃一樣的費用來對抗傳染性疾病或者消除飢餓來積極展現她的全球領導作用?原因有三,首先,太空探險目前只有透過政府注資或者扶持才能成行,也許有一天,人們可以乘坐美洲航空(American)、維京航空(Viking)、日本航空(JAL)或者其他一家國際聯合航空公司飛往月球,但今天肯定不行。原因是費用太高,而且規則過於複雜和嚴格—至少如果美國參與其中的話,必然如此。然而,私人資金卻正在致力於對抗疾病,如比爾·蓋茨和美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專注於對抗結核病、國際扶輪社(Rotary International)傾心於對付腦灰質炎,許許多多私人基金會則在與飢餓搏鬥。實際上,問題的一部分只是如何整合他們的力量。其次並且與之相關的是,其他國家已經開始了太空活動,而且太空活動必然會帶來安全方面的影響。由最強有力的太空玩家,也就是美國來促使其他國家以和平方式開展活動是適宜的。最後,太空旅行具有強烈的未來意味。被看作是進入一個積極的未來的領袖,這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就像“阿波羅”(Apollo)計劃實施期間那樣。
美國航空航天局1960年提出了“阿波羅”計劃,計劃一直持續到1972年'1'。該計劃是對俄羅斯航天成就大張旗鼓的和平回應,但是美國同等重要的軍事太空計劃也在同期進行。20世紀60年代,軍方忙於改進導彈發射技術和間諜衛星技術,以更好地監控與世隔絕的蘇聯政權。政府和私人部門都在開發通訊衛星技術,將世界連線起來。當時太空事業的三大部門—軍事、資訊科技和太空探索,今天亦復如是。實際上,因為前兩項變得非常重要,而且所有國家都認為太空技術本質上是用來拓展和保持國家實力的,安全困境便由此形成。對於美國而言,太空力量便是一個軍事詞彙。但是這一力量也有其經濟和政治因素,軍事力量只不過是最明顯的而已,並且,最近以來還最依賴於美國的技術。
作為戰略資源的太空(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德國、美國和前蘇聯的軍事部門最先製造了火箭裝置。火箭只是後來才被用作太空運載工具。就此而言,美國軍隊當前對太空的興趣,以及對其戰地價值的重視,既不新鮮,也不令人驚奇。美國決心在太空擴充套件其主宰地位導致了安全困境的加劇,然而,這種說法值得仔細審視。傑維斯指出,國家會嚴重低估他們對其他國家產生威脅的能力。此外,國家還存在著擴充套件這種能力的動機。美國的決策者必須考慮這種擴充套件最終是有助於還是有損於使美國更加安全。擴充美國的軍事力量據稱是有好處的,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分析,而且肯定沒有把同時存在但資金不足地位次要的載人航天活動考慮進去。
人類航天活動的歷史相對短暫,但其本質使得這一活動非常複雜,充滿了複合性的動機,無規律的發展歷程,跨學科的需求,組織上的條塊分割,以及國際合作與競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問題只會益發嚴重,這是因為太空技術不斷成熟,而且其廣闊的價值得到了承認。
首先,常規軍事力量得到太空資源的加強可以顯著地提升軍事綜合力量,這使得太空資源被視作力量倍增器,作為軍事術語,這意味著改進技術獲得“力量強化”的能力。為導彈配備全球導航技術能使導彈驚人地準確。這便將太空裝置變成了一種軍事戰術資源。技術現實已經擴大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