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94年。

【23】《中國近代思想學術的系譜》,王泛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見附錄《傅斯年與陳寅恪——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24、40】俞大維《懷念陳寅恪先生》,載臺北《中央日報》副刊,1970年3月31日。

【25、29、30、39、41】羅久芳《傅斯年留學時期的九封信——紀念先父羅家倫與傅斯年先生的友誼》,載臺北《當代》,第一二七期,1998年3月1日。

【26】鄧廣銘《回憶我的老師傅斯年先生》,載《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7】趙元任、楊步偉《憶寅恪》,載臺北《清華校友通訊》,新卅二期,1970年4月29日臺北出版。

【28、31、32、33、35】《雜憶趙家》,楊步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34】羅家倫《憶志摩》,載《羅家倫與張維楨》,羅久芳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

【36】周作人《新潮的泡沫》,載《亦報》,1950年6月14日。

【37】羅久芳《傅斯年留學時期的九封信——紀念先父羅家倫與傅斯年先生的友誼》,載臺北《當代》,第一二七期,1998年3月1日。以下引文同。

【38】《羅家倫與張維楨——我的父親母親》,羅久芳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

【42】蔣夢麟《憶孟真》,載臺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30日。以下引文同。

【43】《華蓋集續編?紀念劉和珍君》,載《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44】《亂世飄萍——邵飄萍和他的時代》,散木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出版。

【45】《新潮》,蔣夢麟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出版。

【46】《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47】《致章廷謙》(1927年7月28日),載《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48、49】朱家驊《悼亡友傅孟真先生》,載臺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31日。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衝突(1)

就在傅斯年欲返國而不知身歸何去,心緒如焚,處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之際,曾致信已至清華園的陳寅恪求法問計,陳寅恪自是為之積極活動。1926年11月16日,當清華教務長梅貽琦主動到陳宅商討聘請中國文學教授時,陳寅恪感到機會來臨了,他當即對傅斯年加以推薦。因當時沒有留下陳、梅此次談話的詳細記錄,對梅的態度已不可知,但透過吳宓的日記可尋出一點線索。吳在當天的日記中雲:“梅教務長來,向寅恪商請教授。校中必欲聘傅斯年等以授中國文史,而必不肯聘柳公(南按:即吳屢薦之柳詒徵,陳寅恪的私塾老師)。不得不為本校惜,且為世局哭也。”【1】內中可見,當時的梅貽琦對傅斯年是頗感興趣且有可能“必欲聘”的,否則,吳宓不會滿懷怨恨又無可奈何地為世局一哭。不過,無論此時梅貽琦做出何種決定,都已成為馬後炮了。因為就在半個月之前,傅斯年踏上香港島之時,在南國中山大學的朱家驊已經捷足先登,將傅氏這隻學界大鱷緊緊地收入網中了。

自此,清華失去了傅斯年,傅斯年失去了與陳寅恪聯袂登臺的機緣,他們的相會與並肩協作,以及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創造劃時代的輝煌,還要等到兩年之後。

來到中山大學的傅斯年,與朱家驊一見如故,在學術見解與治校方略上,二人一拍即合。傅視朱家驊為難得的知己,以他過人的膽識、才氣與霸氣,主動幫助朱氏籌劃校務,處理各類繁雜事宜。而朱也視傅為鐵桿兄弟,放開手腳讓傅在中大校園內由著性子,盡情地翻著跟頭折騰。用朱家驊的話說,“孟真為人,磊落軒昂,自負才氣不可一世,執筆為文,雄辭宏辯,如駿馬之賓士,箕踞放談,怪巧瑰琦,常目空天下士。因此,有人目他為狂,也有說他是狷。狂也好,狷也好,正是他過人之處。”【2】很快增聘瞭如吳梅、丁山、羅常培、顧頡剛、楊振聲、何思源、汪敬熙、商承祚、珂羅掘倫(南按:即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瑞典著名漢學家)、史祿國(南按:Sergei Mikhai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