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注著傅斯年的動靜。於是,裝了一肚子西洋墨水,今非昔比的傅斯年剛剛在香港島晃晃悠悠地登陸,就收到了朱家驊親自派人送來的聘書,此舉令他深為感動。

傅氏在回國前已有耳聞,此時的廣州得西洋風氣之先,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輪番興起,各色大旗不斷變換。隨著國民黨北伐的節節勝利,作為國民政府的龍興之地,看上去很有點生氣與活力,是可以幹一番事業的地方。接到聘書的傅斯年當場拍板,表示願意應聘,但先要回山東老家拜望老母。待一切談妥之後,傅斯年回山東聊城小住時日,於同年12月攜胞弟傅斯嚴(孟博)來到廣州中山大學出任文科學長(後改稱文學院長)暨國文、史學兩系主任。

這一年,傅斯年31歲,正是他放洋之初對北大新潮社同仁所界定的過30歲再服務於社會的年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註釋:

【1】據清華大學部第三級學生卞僧慧(字伯耕)回憶說:“往者先生講史,言檔案之用,嘗謂:曾在湖南交涉使署工作。初至時,終日披閱檔冊。對外交涉,不能僅憑條文,自逞臆斷。必熟於案例,事來方能舉措得體,不致貽笑或僨事。”(見卞僧慧《懷念陳寅恪先生》(未刊稿),轉引自蔣天樞《陳寅恪先生傳》,載《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3】《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吳宓又有按語云:“陳君後專治梵文及波斯文、阿剌伯文,等,則購書只限於專門,少精。不同以前之辦法矣。”

【4】《吳宓日記》,第一冊,吳學昭整理註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5】馮友蘭《懷念陳寅恪先生》,載《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6】《洪業傳》,陳毓賢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7、13、16、21】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載《傅故校長哀輓錄》,臺灣大學1951年6月15日印行。

【8、】《自然〈以書為序〉》,載《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歐陽哲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傅斯年《寄新潮社諸友》,載《新潮》,第二卷,第四號,1920年5月1日。白情,指傅斯年北大同窗康白情。

【10、12】傅斯年《留英紀行》,載北京《晨報》,1920年8月6、7日。該文由傅的北大同窗徐彥之推薦發表。

【11】《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

【14】《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王泛森、杜正勝編,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籌備會1995年出版。

【15】毛子水《記陳寅恪先生》,臺北《傳記文學》,第二七卷,第二期,1970年8月。

【17】石泉、李涵《追憶先師寅恪先生》,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另,文中提到的曹谷冰(1895—1977),上海高行南鎮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後赴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回國後在天津《大公報》社工作,歷任《大公報》駐北京、南京特派員,天津、上海、漢口、重慶各分館編輯主任、總經理等。民國二十年(1931)以《大公報》特派員身份赴蘇聯考察,發表《蘇俄視察記》,後彙編成單行本。新中國成立後,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紅色中國建立初期,曹曾兩次上書國家主席毛澤東,就財政經濟問題陳述意見,毛兩次親筆覆信並充分肯定其意見。此公到了80高齡時,仍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利用通*語之特長,全文校譯《共產黨宣言》。1977年2月4日在上海病逝,終年82歲。

【18】《竺可楨日記》,第三冊,竺可楨著,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1954年1月28日條。

【19】《陳流求追記》(未刊稿),載《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0】陳封雄《卌載都成斷腸史——憶寅恪叔二三事》,載《戰地》1980年5期。

【22】《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嶽玉璽、李泉、馬亮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