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美國批判 作者:津鴻一瞥

入了動盪的狀態。對埃及的軍事行動一發動和英國的石油供應被切斷,英鎊就不斷下跌。作為緊急金融援助的通常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堅持下拒絕向英國提供幫助。只有在英法軍隊撤出蘇伊士運河的時候,石油短缺的狀況才有所緩解。儘管英法兩國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當它們的軍隊不得不撤出蘇伊士運河的時候仍然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有人可能會問:在只不過是一場商業上的爭端中,英國和法國為什麼會對埃及這個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第三世界弱國選擇武力呢?對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來說,原因是石油。正如他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前在倫敦對蘇聯領導人所說的那樣:“我必須對石油採取絕對強硬的立場,因為我們將會為它而戰。沒有石油我們就無法生存——我們不想被人勒死。”①

石油確實是將近半個世紀以來大英帝國干涉中東的原因。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派遣到中東東線的軍隊超過了140萬人,並且在一戰後繼續對中東地區進行軍事佔領。②在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結束之際,列寧公佈了《賽克斯—皮克特協定》的機密副本。在該協議中,海灣地區的*領土被英國和法國任意瓜分。從本質上來看,英國獲得了現為約旦、伊拉克和海灣周圍地區等地的控制權,而法國則獲得了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北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的控制權。巴勒斯坦被劃定為國際共管區。這些由英國人劃定的新邊界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著。③

中東危機(2)

列寧公佈這份秘密協定的行為使英國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這份協定與1915~1916年的《侯賽因—麥克馬洪通訊》相沖突。在一戰期間,由於渴望得到*領袖侯賽因在對奧斯曼帝國作戰中的支援,英國承諾戰後將成立一個*主權國家。在*人在一戰中痛失10萬人後,“為了獲得中東地區的大量石油和政治優勢,英國立即背棄了先前的承諾”。①

在對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發動的戰爭中,英國不僅需要*人的支援,而且還必須謀求美國猶太人的支援來影響美國政府,以便使之加入對軸心國的作戰。①1917年11月2日,正值一戰的高潮時期,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明確告訴英聯邦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倫敦金融城的金融家沃爾特?羅斯柴爾德男爵:

英王陛下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應明確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或者損害其他國家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②

這實質上就是《貝爾福宣言》。同時,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人佔巴勒斯坦人口的80%,而猶太人只佔1%。②“在一戰後大英帝國擴大後的主要命脈線上”,巴勒斯坦“位於最有戰略性的地區,處在通往印度以及新獲得的奧斯曼帝國*石油土地的敏感位置上。貝爾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人認為,猶太少數族裔在英國的保護下定居巴勒斯坦,這對英國而言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③然而,在《貝爾福宣言》發表之後,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卻大大加劇了*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關係。

1948年,聯合國以僅僅一票的多數透過了一項把巴勒斯坦分成猶太國和*國兩個國家的決議。*人拒絕巴以分治,並且發動了戰爭。隨後,巴以衝突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在這些多年的衝突中,巴勒斯坦人為了躲避以色列人的襲擊而逃到其他地區(巴勒斯坦),從而淪為本國的難民。在近來的巴以談判中,最大的障礙之一是這些難民迴歸自己以前在以色列的家園的權利。以色列人始終以人口數量為由加以拒絕,因為猶太人將會成為本國的少數民族。①

蘇伊士運河危機加速了英國對中東地區統治的土崩瓦解,因而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大國。然而,美國對以色列不懈的軍事和金融支援,用美國先進武器殺害巴勒斯坦兒童和成人的景象,以及可怕的和非人道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狀況,這一切都加深了穆斯林世界的怨恨情緒和反美主義。

就像半個世紀前英法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對埃及的侵略一樣,美國也以虛假的藉口入侵了伊拉克。這並不是為了保護世界免遭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襲擊,而是為了挽回美國日益下降的影響和重新支配這個擁有全球70%石油儲量的地區。對美國來說,不幸的是,儘管擁有先進的軍事裝備,但它並未取得成功。它造成的只是可怕而又殘酷的破壞,並且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苦難。歷史一再證明,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