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小說:美國批判 作者:津鴻一瞥

勞��腥希�褂迷�擁��岬賈率�僂蛑洩�矯襠送觥"�

3月25日,海軍上將羅伯特?卡尼使美國政府陷入了另外一個困境。當時,他再次公開宣稱,美國總統正計劃在4月中旬對華發動全面戰爭,“摧毀紅色中國的軍事威脅”。這項計劃包括使用大量核武器攻擊中國。幾天後,美國空軍18架戰鬥機飛臨中國領土上空。中國譴責這種行為是“軍事挑釁”。①

儘管對華炫耀軍事實力並公開發出核威脅,但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在私下仍然考慮和平解決這次危機的可能性,乃至聯合國介入的可能性。最終,美國計劃放棄這些沿海島嶼,同時開始沿臺灣海峽對中國海岸線進行軍事封鎖。這樣做的目的是阻止中國大陸轉移攻擊臺灣的軍事設施。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美國開始把在臺灣部署核武器的計劃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政策保證了由臺灣海峽劃分的*的存在,因此它被中國稱為“*”政策。①

4月20日,美國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瓦爾特?羅伯遜和海軍上將雷德福抵達臺灣,給蔣介石帶來了“杜勒斯—艾森豪威爾計劃”。然而,在正式舉行會議之前,就海上交通運輸控制和中國海岸線下的礦藏問題,兩人與美國駐臺“大使”卡爾?蘭金詳細地交流了“杜勒斯—艾森豪威爾計劃”。讓蘭金感到的驚恐的是,這項計劃意味著美國將與中國展開一場代價高昂的長期戰爭。幸運的是,由於蔣介石沒有接受任何要求他放棄這些島嶼的計劃,所以一場全面戰爭得以避免。①

4月23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宣佈,中國政府無意與美國開戰。至此,第一次臺海危機最終出人意料地結束了。周總理說:“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並且願意與美國進行談判,以緩和臺灣海峽的緊張氣氛。”4月26日,杜勒斯作出回應,表示他願意就停火問題與北京進行會談。①

在第一次臺海危機期間,蘇聯對中國採取了充其量是模糊的支援。顯而易見,特別是當艾森豪威爾毫不猶豫地用核武器援助蔣介石的時候,蘇聯不想為了臺灣與美國開戰。中國也從這次危機中得到了寶貴的教訓:中國領導人得出結論,即他們必須自己研製出核武器,才能避免美國的欺辱和核戰爭威脅。1955年1月,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決定啟動中國自己的核武器發展計劃。這是一個典型的“反衝”(blowback)例子:美國不斷用核戰爭對中國進行威脅,促使中國發展了自身的核能力。事後證明,這是美國在戰略和財政上的極大失策。

中東危機(1)

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上校在亞歷山大廣場發表了一次激情洋溢的反殖*義演講。在這次演講結束的時候,他的軍隊迅速地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並且沒收了英國和法國的控制權。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英國和法國採取了緊張的外交行動。到9月中旬,在各自政府的指示下,西方國家在蘇伊士運河的領航員撤離了他們的辦公室。蘇伊士運河被認為有關閉的危險,因為船隻透過運河需要高超的領航技術。然而,令英法政府大感失望的是,埃及的領航員最終證明更能夠勝任領航和維持運河運轉的工作。①

10月24日,即在外交談判陷入僵局幾個月之後,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高階外交官員和軍事官員在巴黎邊上的塞夫勒市舉行會議,並且制定了一份計劃來應對埃及的挑戰。以色列將對埃及發動一場突襲,並且入侵蘇伊士運河。因而,英法政府將就蘇伊士運河所有權的安全和保護髮出一份最後通牒。如果戰爭仍未結束,那麼為了使蘇伊士運河問題的解決有利於自己乃至推翻納賽爾,英法軍隊將會入侵蘇伊士運河。②

10月29日,即在塞夫勒會議五天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在發出最後通牒一天後,英國轟炸了埃及的機場,發動了一場新的中東戰爭。在對襲擊進行反擊時,納賽爾封鎖了蘇伊士運河,因而實際上切斷了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石油供應。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拒絕提供緊急石油供應。這是對英法兩國無視美國採取單邊行動的懲罰。與此同時,美國宣佈它並不贊同對埃及的軍事行動。

11月6日,在與阿德萊?史蒂文森之間的總統競選中,艾森豪威爾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勝利。當天,英法宣佈停火,但是美國堅持,所有外國軍隊必須全部撤出蘇伊士運河,否則其國家就會面臨美國的制裁。艾森豪威爾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美國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利益,希望對*人民作出友好的姿態,從而使美國取代英國對該地區的主導地位。①

英國的金融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