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修樹迷空,雜花布地)。這種環境擱現在相當於郊外的別墅啊,黃元御呼吸著沒有汙染的空氣,感覺到心胸豁然開朗,心裡突然湧現出了創作的慾望。
那年頭人們的生活都很簡單,也沒有什麼行李,一個人收拾收拾就搬進來了。
在這裡,黃元御把院子的柴門一關,開始集中精神。我從黃元御在序中的文字裡可以看出,黃元御每當這個時候,就會讓自己的心徹底地安靜下來,進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說這個時候的狀態是“靈臺夜闢,玄鑰晨開,遂使舊疑霧除,宿障雲消,蚌開珠露,沙落金呈,十載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說,僅僅三個月,黃元御就把這本書給整理出來了。
其實,我在看黃元御的這些文字的時候,同時也在想象著黃元御的生活,估計他在這裡,什麼好的東西是吃不到了。在當時的農村,能有糧食就不錯了,寫了三個月,每天大概也就只有青菜下飯而已。
我總在想這樣的問題,過去這些讀書人,連自己吃什麼都沒有解決好,為什麼總是要關起門來寫書呢?
他們就不想想搞點什麼盈利的東西?多搞點錢?魚翅燕窩搞不到,豬肉總得多吃點吧?為什麼會不顧一切地寫書呢?去悟那些難懂的東西呢?
黃元御自己說,在屋子裡狂寫了三個月以後,自己的兩鬢都突然變白了,可見精神損耗得嚴重。他圖的是什麼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追仲景之神思(2)
黃元御自己說:他太喜愛仲景的書了,可是,仲景寫書到現在,已經是多少年了,千載之下,竟沒有人能夠徹底理解仲景書的玄妙,這是多麼的遺憾啊,這會淹沒了仲景先師那顆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黃元御即使是耗盡精神,也要把這件事情完成。
在這一年,黃元御已經四十四歲了。
一個四十四歲的人,身有殘疾,卻不想怎麼盡力去討生活,反而在這裡耗盡精力給後世之人寫書,我實在是無話可說。
在《傷寒懸解》的序言裡,我找到了黃元御描述自己心情的文字,他說: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遷,那麼也就沒有機會作《呂覽》,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寫不出《周易》啊。貧苦對我來說,是激勵我寫書的動力啊。我已經四十四歲了,歲月不會等著我,時節就像流水一樣消逝,我要趁著身體還好,趕快寫啊,等到精力衰乏,就來不及了。
古人在清貧的環境裡,爭分奪秒、殫精竭慮地為我們寫下了經驗之書,如果我們學習中醫的人連看都不看,那就太對不起古人了!
我們現在的條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麼有什麼,您還不好好地看看書?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齋裡,自己忍飢挨餓給你留下了寶貴的書籍,您還不好好看看?
總聽到有人說,這個鼻炎中醫效果怎麼不好啊?那個什麼病我開中藥也不行啊,其實這些古人在書裡都寫了,都是人家治療成功後的經驗,您都看了嗎?甭說沒時間,再沒有時間,救人的本事也要長啊。
寫完,《傷寒懸解》後,黃元御心裡想,既然已經步入了仲景的門牆,那乾脆,我就順勢把《金匱要略》也給註釋一遍得了。
於是,他再次靜下心來,“精騖八極,心遊萬仞”,開始寫《金匱懸解》,在這一年的八月份,最終寫成了這本書。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黃元御又寫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聖心源》。
在這本書裡,黃元御更加詳細地闡述了他的“中土迴環”理論,他把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也在這本書裡做了詳細的說明。
前面我舉例子說的那個自己治療鼻炎的網友,就是從這本書裡抄的方子。
提到這本書,我要給各位講一個同學的故事。
我們在讀博士的時候,有一批特別要好的同學,都是致力於發展中醫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談論的話題就是最近有沒有什麼心得,一放假,就到各處拜訪老前輩,求取經驗。
有個山東的同學,回到老家,聽說在某個地方有個老中醫,治療婦科病十分拿手,療效很好,患者如雲,於是就動身前去拜訪。
到了那個村子,等到空閒的時候,就向老中醫請教:“您療效這麼好,都是讀什麼書學來的啊?”
我這位同學以為他會說出一大堆的書名。
可這位老中醫特謙虛,說:“嗨,我們這個小地方,能買著什麼書啊?我這就有一本叫《四聖心源》的書,我一輩子就翻來覆去地看它來的。”
您瞧見了嗎?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