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是擱現在,很多沒有耐性的同學早就放棄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學
那麼黃元御同學為什麼會寫這麼一本《傷寒懸解》呢?其實這本書就基本相當於他的讀書筆記,他對《傷寒論》思考得太深入了,覺得以前好多教授說的都不對,於是就開始按照自己的見解來解釋,在研究《傷寒論》的派別中,黃元御是屬於錯簡重訂派的。
這個讀書筆記,在十年以後,他給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計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後來出版了。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對於理解《傷寒論》很有好處。
當讀完《傷寒論》以後,黃元御同學幾乎是脫了一層皮(這哪裡是在學習啊),黃元御自己說的是:“心枯神瘁,幾於白鳳朝飛。”
再感慨一遍,這哪裡是學習啊,他幾乎是用盡了自己的精力來學習這本經典的,這實在讓我們沒什麼話好說的了。如果有個最用功學生排行榜的話,我估計黃元御同學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順便再感慨一句,這個《傷寒論》還真的不白讀。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就專門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回地讀《傷寒論》和前人的經方醫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傷寒論》,結果現在診病的基礎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過後,有親戚朋友求我開方(那時我還是個學生),如果遇到和讀過的湯證一樣的,就開經方(張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樣的,就婉言謝絕。結果開出方子的,百分之*十都痊癒了,基本是幾服藥就見效。現在這麼多年了,老家還有一些患者來找我看病,就是那個時候傳出的名聲(慚愧啊),所以我才理解為什麼古人把張仲景稱為醫聖。說句心裡話,我能夠堅持這麼多年一直在不斷地學習中醫,完全是因為看到了中醫的好處,看到了患者痊癒後的笑臉,這完全是拜《傷寒論》所賜。
經方體系是一個很有趣的體系,它是經過臨床千錘百煉出來的,是經過千萬個真實的人體試驗摸索出來的,每個方子的適應證都非常精準,方子的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過去有的醫生甚至發現個別經方如果你加上什麼藥,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藥減去,效果就恢復了,所以中醫有句話叫“經方不加減”。當然,這也太教條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經方進行加減的,後世的所謂和經方並列的“時方”,其實很多也是經方加減得來的,所以我們說《傷寒論》是中醫臨床的基礎。
我才認真地讀了一年的《傷寒論》,自己感覺收穫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黃元御卻如此玩命地讀了若干年,您想想吧,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進步呢?
有的網友問,怎麼這位黃元御就單是憋在家裡看書,就能寫出著名的中醫著作?
這的確是個問題,我想各位也都會在心裡提出這個疑問,那到底他有沒有臨床的經驗呢?難道中醫不用臨床就能寫書嗎?
其實,學習中醫的人都知道,您學了中醫以後,就不會閒著的,大家知道你在學中醫了,就會有親戚朋友來問,我出現了什麼什麼毛病,你能幫助琢磨琢磨嗎?這種情況多去了,一開始還不敢答應,但是學了兩年以後,基礎理論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夠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邊學習,一邊給親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中醫藥大學裡的好多同學在親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據我所知,很多同學放假回家,患者在家裡都排隊來看病,因為療效不錯,一傳十,十傳百,一聽說這人回家了,就都來了。
那麼黃元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沒有記載過,但是我們可以從他一生的行程中來分析,他在讀《傷寒論》的這段時間裡,是在山東的,在山東住了近十年的時間,從那以後,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為後來當了幾天御醫)和江淮一帶來回走了,到山東的時間很少。
可是,現在在山東卻流傳著很多黃元御治病的傳說(至今老百姓還給黃元御去上墳呢),當時還有“南藏北黃”的說法,就是說當時山東治病最好的醫生有兩位,南邊的是諸城的藏枚吉,北邊的是昌邑的黃元御,也就是說,當年黃元御在山東已經是很有名氣了。那麼,結合前面我們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黃元御就是在讀《傷寒論》以後,或者就是在讀的同時,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已經迅速地成長為一個很有臨床經驗的醫生了。
也就是說,從他寫讀《傷寒論》筆記開始,到十年後,他把這些筆記整理成書,這十年期間,黃元御已經是醫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後,他到北京,他的醫術居然讓乾隆皇帝大為傾倒,可見他的臨床經驗是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