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部曲必掌大權,國家落到這批人手上,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楊應麒其實也想過這個問題,但這時卻安慰楊樸道:“樸之,或許只是我們過慮了。韓昉他們雖然與我們政見不合,但也未必就會存心辦壞事。你在外,我在野,雖都不在中樞,但也還有牽制他們的可能。”
楊樸嘆道:“現在自然還能牽制,但等他們成就了一統天下的大功之後,只怕就難以牽制了。”
楊應麒也嘆道:“話是這樣沒錯,但天下事本難兩全,讓韓昉他們一時得勢,也總比南征失敗來得好,樸之你說對吧?”
楊樸道:“不但韓、曲等人,就是陛下恐怕也……唉,現在陛下已經連七將軍你的話都聽不進去了,等他完成了統一大業,功蓋當世之時,只怕……只怕我們就更難說話了。”
楊應麒聞言默然,這些年來他一直努力的就是促成一個更加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他一直認為只要漢廷能在政治制度上越南宋,那麼江南之士來歸便只是遲早的事,就如今的情況來說,趙構君臣在東南的努力也確實讓南宋呈現中興氣象,但論到制度層面則畢竟北勝於南,正是基於這種優勢讓楊應麒認為南征之事可以緩行。
但折彥衝卻認為這種想法太天真了,他認為“戰勝於朝廷”必須落實到一件事情上——確切來說就是一場大戰才能實現。折彥衝不認為歷史上的經驗會完全適用於現在、適用於將來,他認為割據得太久會造成太多不可控制的變數,因為古往今來因為偶然事件而令形勢改變、因為形勢改變而令制度變質的事情太多了。
“可是萬一讓制度變質的不是對我們不利的事件,而是對我們‘有利’的事件呢?”
正如這次南征一樣,勝利了可以讓大漢一統天下,但與此同時皇權的急劇膨脹與文武的失衡也將不可避免,所有能制衡皇權、制衡軍方的勢力都會在這千古功業面前黯然失色。那樣的局面對大漢來說真的好麼?對華夏來說真的好麼?對天下來說真的好麼?
楊應麒唸叨著禍福相倚的古訓,琢磨著楊樸的憂慮,忽然覺得自己越來越看不透這個世界了。
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楊應麒在黃龍府沒有停留多久便南下津門,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
遼南的老部民有一部分遷到了京城,但仍有許多留了下來,而且遷到京城的也有一部分因為不習慣而遷了回來,所以這裡依然是大漢元老部民的窩,雖然他們未必是反對南征的,但人總是同情弱者的,對大將軍罷黜了的七將軍充滿了同情,楊應麒回到這裡時,老部民們都當他親人一般迎接。
“他們真像我們的鄉親。”林輿說。
“他們啊,就是我們的鄉親!”楊應麒糾正他。
不過這讀書釣魚的逍遙他們也沒能享受多久,因為那個震動天下的訊息終於傳來:南征開始了!( )
第三四六章 南行(上)
華元一六**年秋,對漢對宋來說都極為敏感的亳州生了變故。
一直以來,南宋對亳州問題一直抱謹慎態度,一方面不敢觸怒境內的強硬派,所以沒有正式承認亳州歸漢,一方面又禁止軍隊接近亳州,以免大漢因此而挑起爭端。而漢廷方面也只是暫時表態接管亳州,雖派了一隊兵馬象徵性地進駐,但大漢的文官卻沒有及時跟進,所以亳州在歸附漢廷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由王彥及其黨羽處理政務。王彥及其黨羽既缺乏政治理想,又均非理政能手,南邊面臨著南宋政權的經濟封鎖,北面又無法與大漢實現常規的商貿往來,漢廷樞密院透過各種手段運入亳州的物資更被以王彥為的文武官吏層層剝扣,致使亳州的民生日漸惡化,到了這年秋天,城內百姓以及下層兵將思念趙宋,竟而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動暴亂,殺了王彥,易幟歸宋!城內的漢軍兵營也在措手不及中被攻破,大部分兵將都在混亂中被殺!
趙構聽到這個訊息後叫苦連天,但迫於內外壓力卻不得不下令嘉獎,折彥衝大怒,下令南征。
歐陽適在京師曾建議集中力量用海船運送兵馬攻略東南沿海各地,以水師沿長江而上直撲建康,但這個建議卻被折彥衝所否決。
最後,南征大軍雖仍是水6並進,但海上水師卻只是輔助,6上步騎才是主力,而6軍又分東西兩路。其時西夏雖定,蕭鐵奴尚在長安未回,折彥衝即予蕭鐵奴方面之權,攻略兩川,是為西路;自己大起諸路兵馬,親征南宋,是為東路。
西路方面,蕭鐵奴以剛剛從回鶻歸來的種去病為副帥,命種彥崧督道押糧,卻未起用劉錡,只讓他繼續威懾甘隴,穩定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