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3 / 4)

小說:邊戎 作者:津鴻一瞥

陝西地區的司法變革也得在來年才能全面展開。

八月中秋日,陳正匯帶著他的下屬官僚回到中樞——這時大家心目中的中樞,已經不是遼陽府或者津門,而是塘沽了。而當河東馬擴帶著虞琪的述職報告書進入這座因為政治因素而生機勃勃的濱海城市時,已經是九九重陽節,和馬擴一起來到的,還有準備進入中樞樞密院待命的原陝西轉運使郭浩,楊應麒率眾文臣為他二人洗塵,而眾臣則藉機同賀楊應麒弄璋之喜。

從七月上旬到九月上旬,兩個月過去了,但燕京還是沒有攻陷。倒是河北東西路的人民已經不再需要飽受戰火紛飛的痛苦。戰亂之後,治安問題通常都會十分突出,為了應付這種情況,幾支經過特殊訓練的隊伍在河北平定之後仍然穿梭於各個州縣之間,集中打擊聚集在山野中的寇盜,不過對地方治安最有效的手段,其實還不是**,而是賑濟招撫,尤其是稅收減免的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漢廷派遣下去的官員每到一處收復的州縣,第一件事情就是張貼榜文安民,榜文的第一條通常就是按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減免農業稅。

“說漢王,道漢王,漢王來了不納糧……”

這樣的民歌傳到楊應麒耳朵裡時他忍不住起了一陣雞皮疙瘩,第一反應就問跟他說這民歌的陳正匯:“這誰編的?”

陳正匯微笑道:“我一路北上時聽見的。沿途民眾對此都很高興呢。”

楊應麒忙叫道:“這真是胡說八道,誰說不納糧的?也就是一些地區減免一到三年的賦稅,等元氣恢復過來,該交的還是要交的。”

陳正匯哈哈笑道:“那不要緊,那些農夫也不全是傻瓜,只要能給他們一兩年時間讓他們安生,也就夠了。七將軍你又不是不知道,這幾年宗弼為了應付戰局對河北征斂得好厲害,便是中產之家也多有破產的。現在我們按遼南的稅法來徵收,便是不減免,百姓們也活得下去。”

楊應麒道:“這我也知道,只是我總是覺得這民歌不好,感覺怪怪的。”

陳正匯笑道:“七將軍你嫌它不雅麼?嗯,雖然不雅,不過很好用啊。很多盜賊就是聽了這歌才回家種田的。畢竟大多數人做強盜都是迫於無奈,沒飯吃才鋌而走險的。”說到這裡陳正匯忽然長長一嘆。

楊應麒奇道:“你忽然嘆氣幹什麼?”

陳正匯道:“我嘆我們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有機會將善政惠及中原黎庶了!七將軍,你不知道我沿途來看見各州縣漸漸安定,心裡有多高興!因為我知道這有我的汗水在裡面!昨天是遼南,今天是兩河,明天是陝西,等我們把北方的事情都做好了,便是整個天下啊!”

楊應麒聞言哈哈大笑道:“正匯啊,你的野心,比我和大哥還大!”

“野心?這是野心麼?”陳正匯道:“如果是那也無所謂。不管怎麼樣,我現在非常高興,因為我正在做先父想做而沒能著手的事情!我終於可以俯仰天地地說一句:這條路我沒有走錯!”( )

第二**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

漢軍進入燕京的訊息向四方傳播的度比鴿書還快!塘沽包圍圈破除以後,塘沽南北兩城城門大開,四方人流來來往往,這其中固然有陳正匯、韓昉這樣的官吏,也有李世輔等回流的軍人,但論到最活躍的卻莫過於商人。

兩河、燕京的商人留在本土的大多因遭受戰火而破落,但在金漢開打以前,大批有遠見的商人早已逃入塘沽或山東避難,儲存了元氣。這時漢廷勢力大盛,燕京、兩河逐漸寧定,這些商人便尾隨著漢軍重新回流,要趁著大亂之後地價便宜重新在河北、燕京置基業。

兩河、燕京的商人是從塘沽流出,而東北、山東、南洋、高麗的商人則是從海6兩道流入。燕京城此時還沒打下,但天下的商人都已看好這個地區的潛力。尤其是那個定都傳聞,更成為吸引無數商家爭先恐後進入塘沽的重要原因。

“聽說了麼?京城會定在燕京!”

“哼!你到現在才聽說啊!”

一艘艘的商船趁著由南向北的季風未結束之前進入塘沽港口,人口驟增讓塘沽的各類物價都貴了起來,一些有先見之明的米商已經了一把,而目光更遠的商人則瞄準了塘沽周圍幾個州縣的土地,開始招募流民墾屯,以備將來為塘沽以及綢繆中的京城提供菜蔬之類的物產。至於東北的雜糧、流求的大米更是透過海運源源流入。塘沽周圍的土地本來大多位於戰場附近,荒蕪已然經年,但在戰事結束後的短短几個月內,由於大量商人的投資經營卻已顯現出相當的活力,地價亦因此而有所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