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濮國公吧?高慶裔遠來,一直都是舒國公接待,一時卻還沒機會拜見濮國公。”
西夏在境外分別受遼宋金漢“國王”封號,在境內卻自稱皇帝,所以嵬名仁忠、嵬名仁禮兄弟才能被封為濮王、舒王,這時夏人不肯承認宗翰為皇帝,所以高慶裔也只認乾順是個國王,濮王、舒王自然要降一等稱國公。嵬名仁忠學問精深,修養雅厚,哼了一聲,也不作。忽然想起剛才高慶裔稱嵬名察哥用的是“晉王”,心道:“這個高慶裔,他方才是口誤,還是說他訊息靈通,對我西夏將相在這件大事上的主張都打聽到了,所以言語之間有褒有貶,意圖拉攏分化?”
他一時未能斷定,便已聽高慶裔道:“濮國公一門忠烈,尤其令尊在當年梁氏作亂時力挽狂瀾,更顯安社稷、定乾坤之股肱本色,足以永銘史冊,與西夏同不朽。”乾順的父親秉常在位期間,西夏曾經生動亂,被當時的梁太后軟禁,幸而得到仁忠、仁禮的父親嵬名景思的保護才得以度過大難,嵬名仁忠和嵬名仁禮能得乾順封為濮王舒王,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嵬名仁忠卻道:“盡忠為國,護主效力,乃是所有大夏子民的本分。再說這等陳年舊事,貴使提來作甚!”
高慶裔道:“此事雖舊,卻需後人永記在心!唉,可惜啊可惜,嵬名景思大人一世英明,如今卻是後繼無人,西夏朝堂上下,盡是一批鼠目寸光之徒!”
嵬名仁禮大怒,便要呵斥,乾順已先一步斥道:“大膽!你一介寒儒,雖是金國都元帥的使者,也不當妄議我西朝大政,更不得當眾汙衊我西朝大臣!你可莫以為你是外來使者我便殺不得你!”
高慶裔行了一禮,道:“大夏皇帝容稟。”
他這個稱呼叫了出來,乾順的氣才順了幾分,說道:“你既有話,容你稟來!若道不出個所以然,縱然是你金國來使,我也絕不輕饒!”
高慶裔道:“請問陛下,當初宋哲宗斷西夏歲幣,興兵相犯,而陛下得以化險為夷,靠的是什麼?”高慶裔說的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當時乾順親政不久,大宋國勢仍強,宋哲宗採取了宰相的建議停止劃分地界,斷絕給西夏的“歲賜”,對西夏實行強硬政策,步步進逼。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對還是少年的乾順來說實是永世難忘。
乾順聞言不語,仁忠代為答道:“靠的是大夏祖宗保佑,我主英明神武,邊疆將士用命。”
高慶裔問:“若無遼主居中調停,此事能善終否?”
乾順不答,仁忠道:“遼主居中斡旋,亦有恩助,凡有恩於我大夏者,縱是小惠,亦不敢忘懷。”
高慶裔也不去理會嵬名仁忠言語間避重就輕的文字機關,又道:“宋神宗時,宋廷五路侵夏,俱從東、南而來,雖然此戰已敗,但當時若從雲內、天德再加一路大軍,沿黃河西進南下,夏人尚能支援否?”
嵬名察哥哼道:“如今雲內、天德已為我所有,漢軍便要來侵,如何能從雲內、天德進兵?”
高慶裔反問:“晉王明鑑:雲中一旦有閃失,雲內、天德尚能獨保?”
嵬名察哥默然。
高慶裔道:“漢人慾得隴右,自漢武帝以下歷代皆然。漢人不內亂動盪,則亡西夏、得甘隴之心不死!西夏百年來得以稍安者,實因有大遼在北,以牽宋人之勢。如今折彥衝之軍威,勝宋人遠矣,東海之富,更非遼人能比。一旦折彥衝平定漠北,是將兼備遼人之雄與宋人之富!請問大夏皇帝,以西夏一隅,能敵遼宋聯手一擊否?”
乾順聞言悚然不安,高慶裔又道:“西夏之與大金,豈止唇亡齒寒而已!折彥衝之暴又過於秦始皇十倍,據聞那楊應麒已製得一環宇圖,但凡可見之地,都欲納入囊中。貴我兩國,與折彥衝不得同立於天地之間,此事三尺孩童亦深知之!若不趁折彥衝北上,聯手出兵覆滅漢廷,則折彥衝從漠北歸來之日,便是雲中陷落之時,雲中陷落之後,夏人還能在河西逍遙稱制麼?若大夏皇帝不想效仿劉禪、孫皓,則聯軍滅漢,勢在必行!折彥衝欲圖先北後南,那是自尋死路,而漠北進軍不順,致令蕭鐵奴被困可敦城,更是天將亡漢之徵兆。有道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嵬名察哥也動容道:“高大人所言極是。”
乾順道:“聞漢廷以楊應麒留守,南有曹廣弼,北有楊開遠,西有劉、種,東有歐陽,恐怕我兩家聯手,仍然滅不得他。”
高慶裔道:“我們兩家聯手,或許還滅不了他。但他漢家混一兩河秦晉不過一年,根基未牢,若大金雲中、河南兩路,加上大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