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方笑武是聽說過靄翆的,但不知道靄翆的蠻名,也不太清楚這個人的生平。
他只知道靄翆死後,靄翆的妻子奢香,以一介女流之身,成為了水西土司的最高掌權人,與朝廷有過多次交鋒。
只聽王奇說道:“靄翆是伯顏溥花的弟弟,他的武功雖然比不上哥哥伯顏溥花,但也是位頂尖高手。
他當上水西首領的那一年,之前與他哥哥交過手的那個武林絕世高手又出現了。而這一次,這位絕世高手要他率眾歸附明廷,不然的話,後果自負。
靄翆懷疑這位絕世高手是明廷派來的,深知連哥哥都被他打傷了,自己更加不是對手,所以就跑去與水東宋家的家主宋欽商量。
宋欽又叫宋陽舉,有一個蒙古名,叫宋蒙古歹,宋欽是本朝太祖皇帝賜名。
兩人一合計,認為明軍勢大,決定率眾歸附。
於是,就在洪武四年,也就是七十七年前,兩人以所統之地歸順朝廷。
此前,靄翆的官職是八番順元沿邊宣慰司的宣慰使,而宋欽的官職則是八番順元沿邊宣慰同知。
此後,朝廷將順元改為貴州,順元城就成了貴州城,八番順元沿邊宣慰司就成為了貴州宣慰司,治所就在貴州城內。
靄翆為宣慰使,從三品,宋欽為宣慰同知,正四品。
朝廷這麼做,自然是希望他們兩人能夠安分守己,為朝廷鎮守一方,保一方平安。
然而就在當年年底,水西與水東都有土司作亂,說是不服朝廷統治。
這些作亂的土司,與安家和宋家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安家與宋家自然不會真心為朝廷出力鎮壓。
鬧了一年多,朝廷只好設立了貴州衛指揮使司,派兵征討。
安家與宋家眼見朝廷來真的,只好與朝廷一起將作亂的土司平定了。
然而,水西安家與水東宋家仗著自己是西南的超級大土司,總認為他們才是貴州的主人,一旦認為朝廷的指令不符合己意,就敷衍了事,甚至是不遵守。
尤其是水西安家。
靄翆身為水西的總首領,對外稱宣慰使,對內稱苴穆。
他將水西安家原先的十二宗親改為十三宗親,自領最大的一宗。
十三宗親又叫十三則溪,則溪是蠻語,原本是倉庫所在之地的意思,後來演變成了集軍政於一體的據點,其首領叫做慕魁,均由水西安家的重要族人所擔任。
如果說苴慕是土皇帝,那麼,慕魁就是土王。
一個慕魁統領一道則溪,而水西的四十八部,則分散於十三道則溪之內,名義上接受慕魁管轄,其實慕魁無權調動,四十八部的頭目,只聽苴慕的調遣。
這麼一來,水西從上到下,依次為苴穆、慕魁、總頭目、大頭目、小頭目。
苴穆統領所有人員。
慕魁統領其部眾。
總頭目是四十八部的首領,統領所部。
大頭目是四十八部下的分部,統領其部。
而小頭目,自然就是分部的下部,屬於最底層的土首。
靄翆率眾歸附大明的頭幾年,號稱地廣四千裡,勝兵四十八萬,就連水東宋家,也不敢招惹。
正因如此,水西的兩道則溪,後來擴張到了水東境內,一為於的則溪,一為六慕則溪。
水東宋家不敢與水西安家爭鋒,只能將此事上報朝廷,但是朝廷只讓宋家稍安勿躁,不要和安家起爭執。
不久之後,朝廷下了一道聖旨,封宋欽為懷遠將軍,世襲貴州宣慰司同知。
然而緊接著,朝廷又封靄翆為廣威將軍,詔令靄翆位居各宣慰之上,可謂聖眷正隆。
那一年,靄翆迎娶了奢香,皇上派使著恭賀,送了一份聖禮。靄翆在貴州的地位越來越穩固,對於朝廷的命令,自然也就越來越聽從。
但好景不長,由於靄翆的幾個兒子相繼死去,加上有人在靄翆耳邊煽風點火,靄翆便懷疑幾個兒子的死,跟朝廷有關。
洪武十二年,靄翆聽信一位祭師的讒言,竟然想起兵謀反。
關鍵時刻,奢香夫人勸住了靄翆,這才沒有發生兵禍。
當時,奢香夫人已誕下一兒,取名為靄翆隴第,因為靄翆當初歸順之時,太祖皇帝賜姓安,所以靄翆隴第就有了漢名,叫做安的。
次年,那位祭師又對靄翆說了一番讒言,要靄翆與水東宋家聯手,與四川、雲南的舊元勢力一起對抗朝廷,此事一旦成功,便可封公拜王,名傳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