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老唱片唱法的含義。
孟小冬出名很早,十二歲就在無錫新世界登臺了。十四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因為扮相好,嗓子亮,頗受臺下歡迎。合同期滿,到星馬一帶南洋各地跑碼頭,回到上海,又出演於共舞臺,仍具相當叫座力。不過,那時候戲路駁雜一點,劇藝也還沒有成熟。
民國十四年(1925),孟小冬十八歲,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陳秀華為師,就矢志歸工專學餘派了。陳秀華是餘派名教師,李少春也是從他開蒙的。孟小冬天資聰穎,悟性極強,可以說一點就透,進步很快。同時,遇見餘叔巖演出時,必前往觀摩,細心觀察其身段、地方,注意念做、表情。民國十二年(1923)餘叔巖自上海回來,一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這幾年是餘叔巖鼎盛時期,劇藝巔峰狀態,而孟小冬在這幾年,吸收了非常豐富的舞臺經驗,可以說是機會太好了。但是孟小冬學餘得力最多的,卻是得自孫老元。
孫佐臣,北平人,名光通,字佐臣,小名叫老元,而後來稱他為佐臣的很少,竟以老元馳名了。他精於武術,善使花槍,所以又有個“花槍孫老”的外號。幼入德勝奎科班學老生,因為他身材魁梧,老師認為他適宜於靠把戲,於是又叫他兼習武生和武老生。不過,不到倉期,嗓子就壞了,於是改行學胡琴。
孟小冬劇藝管窺(2)
最早皮黃的託腔是用笛子,到了四喜班的王曉詔,才改用胡琴,但那時還是軟弓胡琴,非腕力極強的人不能拉。後來有一位李四,創了硬弓胡琴,拉起來有力而易於討好,這才算改進完善,流傳迄今。李四的師弟賈東林,又稱賈三,硬工胡琴很好,有兩位弟子,一位是梅雨田(梅蘭芳的伯父),一位就是孫佐臣。兩個人一柔一剛,各有特長,無分軒輊。梅的胡琴善聯,以穩妙取勝;孫的胡琴善斷,以險奇見長。同時他的胳臂長,手又大,具有武術根底,所以手音響亮,不論“揮”、“打”、“揉”、“滑”,腕力、指法,俱臻上乘,有“胡琴聖手”的美譽。他十七歲就曾給大老闆(程長庚)一度操琴,觀眾歡迎,程也讚許,認為是後起之秀,從此初露頭角,就開始入清宮當差。他後來老生傍過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青衣傍過時小福、餘紫雲、陳德霖,託腔之熱,一時無兩。餘叔巖在搭梅蘭芳喜群社的時候,經陳德霖介紹,孫開始給餘操琴,以後餘叔巖在上海丹桂第一臺和漢口演出,都是帶孫老元去的,在漢口尤其大紅,人稱“全國第一琴”。他兒子孫葵林,綽號“小孫老”,能傳其父琴藝,在天津很紅,後來到了上海,就傍上麒麟童了。
孟小冬剛到北平,由董俊峰的哥哥,人稱董二爺的給她吊嗓子,以後耳於孫老元大名,就請孫為她吊嗓、操琴。孫有一肚子的譚、餘好腔,自然傾囊以授,孟對餘的唱法能夠得窺堂奧,充實自己,大部分得力於孫老元。後來到漢口演出,也是由孫隨往,孫在當地是紅底子,由是相得益彰,成績非常美滿。
在孟小冬抵達北平的時候,北平正是男女分演時期,也就是女演員不能與男演員同臺,要由全體都是女演員組成的“坤班”才能演出。她首次出臺,是搭永盛社坤班,於十四年農曆閏四月十五日(1925年6月5日),在前門外大柵欄三慶園夜戲演出,與趙碧雲合演《探母回令》。以後就搭崇雅社坤班,在城南遊藝園演出了。同年12月9日(農曆十月二十四日)夜戲,曾演出《探母回令》,飾公主的是任絳仙,也是當時名坤伶。轉年(十五年,1926年)又搭慶麟社,也是坤班,在三月十七日(農曆二月初四日),香廠新明大戲院日場演出《擊鼓罵曹》,後來成為四大坤旦之首的雪豔琴,在她前面唱《六月雪》。其他還有演出紀錄,不必備載。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的,就是當時北平名角如林,戲班有十幾個,在楊小樓、餘叔巖、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王又宸、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朱琴心、小翠花這些大牌名伶的競爭下,孟小冬以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女老生,居然能獨當一面,以唱大軸的頭牌身分出現,而具有相當號召力,就可見已經是劇藝不凡,很露頭角了。
一度息影輟演,復出以後,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到二十七年(1938)拜餘以前,常川在北平演出,不過一年也演不了十場戲。其間,也偶爾到天津、上海,或其他大碼頭演個短期。那時候已恢復男女合演,她就自己成班,青衣用李慧琴(盧太夫人李桂芬的弟媳、盧燕的舅母),武生是周瑞安,花臉用過侯喜瑞、馬連昆、李春恆、裘盛戎、王泉奎。小生薑妙香,丑角有慈瑞泉、賈多才、李四廣、慈少泉。二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