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專學這一科,有的是演員半途改行。但是主要條件需要對演員熟悉,瞭解觀眾心理,會派戲碼,知道什麼戲能賣座,對市面上戲院、稅警機關、報館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才能出頭組班,起一個××班的名義(後來改為××社了),由他擔任老闆,招兵買馬,羅致演員演出。營業收入,除了戲院分賬和稅捐、宣傳費用以外,再減去演員酬勞(俗稱“戲份兒”),就是他的盈利了。如果遇見天氣不好,或其他原因,影響上座,收入不佳,那麼,他對演員酬勞可以打折扣支付(俗稱“打厘”)。總之,他是要多少有點盈餘的,組班的人賠累的機會很少。表面上,看經勵科的人賺錢好像很容易,但是具備上述條件的人,可說少之又少,這種錢不是容易賺的。

民國以還,北平有名的經勵科有王久善、李紹亭、常少亭、陳椿齡、陳信琴、趙世興、梁華亭、萬子和、趙硯奎等人。以萬、趙二位為成功人物,像佟瑞三、劉鐵林等,都是後起之秀了。而在這一行裡最出名、最有影響力、賺錢最多的人,卻是武生俞振庭。

俞振庭是綽號“俞毛包”的老輩武生泰斗俞菊笙之子,與尚和玉、楊小樓是以師兄弟相稱的。 他最拿手的戲是《金錢豹》,獷野兇悍,真能演出*來,為楊、尚所不及。但他就是這麼“獨沾一味”的一出好戲。其他的戲,會得不多,演得也不精,就不如楊、尚二位了。他因為少年斫喪過甚,武功退化得很快,民國十一年(1922)以後,就不大上臺了。但是他卻有一樣長處,善於組織,頭腦靈活,在清末起就組織了一個“雙慶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裡演出,自譚鑫培起,劉鴻升、楊小樓、餘叔巖,四大名旦,王又宸、高慶奎、馬連良等,都搭過他的班兒。一來他是名父之子,梨園世家,大家都有點淵源,他來邀請,不好意思不參加。二來,他在臺下也是“小毛包”,頗有點惡勢力,又養了一群武行,大家都有點懼怕三分,他來邀請也不敢不答應。因此,“雙慶社”便成了名戲班。觀眾一看“雙慶社”的廣告,便知道這是俞振庭的班兒,演員不論多有名,都是搭班唱戲的。

但是其他的經勵科人員呢,名氣都沒有俞振庭大,也沒有搭他班的演員名氣大,於是在觀眾的印象裡,誰在那個班裡唱頭牌,便認為是他的班兒了。

舉例來說明吧:民國五年(1916),朱幼芬組織了一個桐馨社,在新開的第一舞臺演出,網羅許多名伶參加,有楊小樓、梅蘭芳等多人,因為楊小樓掛頭牌,在大軸演出,觀眾便以為這是楊小樓的“桐馨社”了。其實,楊小樓也是每場拿戲份,真正老闆是朱幼芬。

民國八年(1919),姚佩蘭、王毓樓組織了喜群社,在新開幕的新明大戲院演出,演員有梅蘭芳、餘叔巖等人,因為梅蘭芳掛頭牌,在大軸演出,觀眾便以為這是梅蘭芳的“喜群社”了,其實,梅蘭芳也是每場拿戲份,真正老闆是姚、王二人。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馬連良挑班二十年(3)

在我們寫國劇文章的人,為了行文方便,凡是某名伶開始長期演大軸了,便可稱為“挑班”了。而也根據觀眾印象的寫法,稱為楊小樓等的桐馨社夜戲演什麼,或梅蘭芳某日喜群社夜戲演什麼。因為你說朱幼芬、姚佩蘭、王毓樓,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誰,雖然他們是實際的老闆,是桐馨社和喜群社的班主。

但是因此讀者也就產生了一種錯覺和誤會,怎麼某位名伶常改社名呵?其實,不是他改社名,而是他搭不同的班,而拿戲份兒的。

最早,因為一場戲的演出時間很長,有七八出之多,演員也動輒幾十人。掛頭牌的名伶們拿到戲份兒的以後,也不計較多少,或是估計班主盈利多少。後來演出時間逐漸縮短,戲碼與演員逐漸減少,慢慢走向明星制的趨向。掛頭牌的名伶一想,仗我的號召賣滿座,我賣那麼大的氣力,才拿有數的戲份兒,而大錢全歸班主給賺了,就覺得有點不划算了,而考慮自己組班兒,當名實相符的挑班人物,做實際老闆了。而這個現象的促成呢,也半由俞振庭;因為他對人很苛,自己賺大錢,拿一部分錢開演員的戲份。日子久了,大家全明白了,演員們紛紛求去,所以不到二十年,“雙慶社”便潰不成軍,自動解散了。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俞振庭以組班發財,但也因賺錢心狠而促成名伶們自己組班。

那麼,名伶們自己當老闆組的班都是什麼名字呢?楊小樓是“永勝社”,劉硯芳管事。梅蘭芳是“承華社”,姚玉芙管事。程硯秋是“秋聲社”,吳富琴管事。尚小云是“重慶社”,趙硯奎管事。荀慧生是“留香社”,王久善管事。馬連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