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詩經集註 國風篇 作者:水王

關係長得多,不能以歷史的斷代確定。

在國風詩中,保留了大量的早到母系制時代的生活習俗。這一部分的詩篇經過了周時代的改造,它的基本的事實卻是在更早時代出現或開始出現。這一卷的詩篇描繪了國風時代的生活畫面。

叔兮伯兮:國風詩詞語,對社會人的稱呼,相當於今天的男士們,先生們。

一 芃蘭 60

芃peng蘭,衛風。

衛在黃河北的衛河地區。

蘭是一種香草,古時候做成布袋,戴在身上,叫做香荷包,荷包,香袋。更早的時候,在沒有衣裳的時代,已經有了戴香草的習俗。那時候是將香草紮成束,在國風時代,是孩子的普遍的裝飾品。

衛,在商代是殷商的中心地區。

芃:草束。

悸:繫。

原文:

芃蘭之支,童子佩之,雖則佩之,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芃蘭之葉,童子佩之,雖則佩之,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譯文:

這一篇詩用二千年前的衛語,非常奇怪,與今天的北方話發音一樣,只要將古字換成今天的字就可以了:

芃蘭的支(條),童子佩(戴),雖說是童子佩(戴),我能不(幫助整)治嗎?(裝)容好了,隨(身)帶,用垂帶繫(牢)。

衛河是古漢語的中心地區。這一篇詩也證實了。

這一篇可以叫作兒童歌舞,口語的兒歌,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二 葛履 107

葛履,魏風。

魏人祖居山西,周以後屬晉。公元前四百年“三國分晉”,魏人獨立出來。魏人南遷黃河,處在“中原的中心”。魏人思維超前,很有特色。法家思想最早在魏出現,商鞅也是魏人。國風收集魏詩七篇,其中“伐檀”和“碩鼠”兩篇表達了法家思想。這一篇詩顯示了魏人的思維特色。

原文

糾糾葛履,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棘(加衣旁)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闢,佩其象禘,誰是偏心,是以為刺。

這一篇講衣裳左闢的習俗。

從裸體到穿衣裳。最早的衣裳是獸皮,將兩塊獸皮連線起來,象背心一樣套在身上。大約從商代,公元前二千年以後,出現葛,周春秋時,麻,桑普遍種植。葛的衣裳腋下開口(左闢),可以說是服裝史的一次革命。今天看到的古人衣裳是中間開襟,左右對疊起來,不再左闢。左闢只是保留在神象的衣飾。

好人:指神象。

好人提提,宛然左闢:詩作者不能理解衣裳為什麼左闢而不是中間開襟。

象禘:禘,拜神,可知,詩作者看到了神象的衣飾引起了思索。

誰是偏心,是以為刺:詩作者認為神象左闢是提醒人們不要偏心。

三 椒聊 117

椒聊,唐風。

唐是著名的商湯的後代,商衰落以後,唐這一支氏族沒有散失,維持到春秋以後,留下了唐風詩十二篇。

從詞語看,椒聊象是一種蔓生植物。今天的五穀,蔬菜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篩選保留下來的品種。在國風時代,椒聊可能是通常的食物。籽粒大,出產多,也許是今天仍然食用的某種豆類,名字變了,不再叫椒聊。

繁衍,碩大無朋,篤,這些詞語今天的漢語還在使用。

原文: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ju,彼其之子,實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四 甫田 102

甫田,齊風。

齊氏族的起源不見出處,大約是山西古人向東遷徙的部分,考古上稱作北辛人和後李人。從齊風詩看,齊人生活寧靜,少紛爭,心態平和。

這一篇大意是說,多年不見,心中想念,一旦見了面,已經不是小姑娘的模樣。“弁”,同變。

譯文:

田裡田外,荒草驕驕,看不見遠方人,心中惦念。

田裡田外,荒草桀桀,看不見遠方人,心中惦念。

多麼天真可愛,是她小孩時的模樣,幾年不見,變成了大姑娘。

原文:

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無思遠人,勞心旦旦。

婉兮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