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生死絕戀 作者:白寒

他所犯的“立三路線”的錯誤講了一遍後,說:“共產黨就是提倡自我批評,一個共產黨員究竟有沒有黨性,就看他能不能對自己的錯誤進行認真的自我批評。這在舊社會是不能理解的,人們只會自我吹噓,錯了還硬稱英雄好漢,保全自己的面子。共產黨人不講個人的面子,只講人民的面子。你們想,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的面子和一個人的面子,究竟哪個大?共產黨員犯了錯誤,首先就要想到人民的面子,不但要承認錯誤,還要把自己犯錯誤的教訓告訴大家。比如說:這牆上有個釘子,你碰了一下,就應該記住,別再去碰它,不但自己不要再碰,還要不斷提醒別人:‘這裡有釘子,我就吃過虧,你們千萬要注意。’大家都不碰釘子,就會保全了黨的面子,人民的面子。”

為了讓孩子們能在思想上健康成長,李立三除了經常講解自己犯過的“立三路線”錯誤外,很少講自己對革命的貢獻。由於安源離李立三的老家不遠,不少鄉親來京時,常給孩子們講當年曾經目睹李立三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運動中出生入死的情況,把他說成是敢於打抱不平的英雄,甚至還帶有一些神秘色彩。老同志來家裡串門,也向孩子們介紹李立三在各個時期的活動情況。如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發動的幾次大的鬥爭,五卅運動中籌劃工商學界的聯合大示威,北伐戰爭中帶領工人糾察隊收回武漢英租界等等。所以,孩子們和他在一起時,總想聽他講點這方面的事情,但不管是故意問也好,或閒談時偶然涉及也好,他總是笑著把話岔開。談起過去的鬥爭,也總是誇讚那些犧牲了的同志。

記得有一次人俊提到李立三年輕時跑到程潛的護國軍去當兵時寫的一首詩:“浩氣橫牛鬥,如焚痛國仇。詩書從此別,投筆效班侯。”孩子們很敬佩爸爸的這種行動,也很欣賞這首詩。但他聽了以後,只是笑了笑說:“我都記不大清了,那時的確想救中國,但是應該怎樣鬧革命,是不知道的,後來到了法國,才開始解決這個問題。”待孩子們漸漸懂事以後,便問李莎,爸爸為什麼對自己,從不講“過五關、斬六將”,只講“走麥城”呢?李莎說,這就是你們的父親李立三!

在生活上,他們對孩子十分關心,儘量給他們創造學習的機會。送兩個兒子到外國語學校讀書;送兩個女兒去大連學習;送兩個小女兒到蘇聯大使館學校讀書。但是,生活上決不許他們搞特殊。1949年春,送人俊到外國語學校學習的時候,李立三就曾經對他說:“你從小就離開了我,這是革命年代裡不得已的事。現在全國勝利了,我送你去上學,算是彌補父親培養子女的責任。今後就要靠你自己好好學習和工作,為人民立功,不要有任何特殊的想法。共產黨不比國民黨,政治上經濟上都沒有世襲制。這並不是像反動派所汙衊的那樣,‘共產黨六親不認’,我如果不認親屬,就不會叫你到我這裡來。但是我如果讓你顯得比別人不同,那就會害了你。”

教育子女成長(2)

李立三經常強調要孩子們以普通學生的面貌生活在群眾中,不要有任何特殊。當時全國都是過供給制的生活,孩子們在學校,除了享受規定的一份津貼費用外,他們從不另寄錢和衣物,李立三經常說:“當年我在法國,一面讀書,一面做工,學費、生活費都靠自己想辦法解決。現在你們一切都有組織負責,就應該完全滿足了。”

兩個最小的女兒英男和雅蘭,生活在他們身邊,條件好一些。但從入小學開始就坐公交車上學。雅蘭七歲時,大人也只將她送到公交車站,然後自己乘車去學校。當她們年紀稍大一點後,李莎就常對她們講:“現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比老百姓好得多,黨對我們已經照顧得夠周到了,除此以外,我們不應該再有什麼要求了。”1965年,李立三、李莎夫婦鼓勵英男去參加學校組織的農村“四清”工作隊,並要她爭取去艱苦的邊遠地區。當她從山區寫信回來,談到在那裡睡土炕,吃窩窩頭,和社員們一起勞動的時候,李立三非常高興地說:“這就好了,沒上這一課,就不能真正算大學畢業。”

孩子們有一個叔父,是李立三唯一的親兄弟,在家鄉教小學。解放初期,他因為收入少,子女多,生活有困難,跑到北京來找李立三,說養不活家,要另找工作。李立三說:“在共產黨領導下,工作不是這麼個找法,要群眾擁護,組織挑選,況且教書也是很好的工作。至於生活困難,這不光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我只能替你出這麼個主意,你回去好好工作,把工農子弟教好,飯不夠吃,你就吃粥,但是,千萬不要裝闊。如果你吃了三個月粥,而且照樣努力工作,黨和群眾不來幫你解決困難,那就是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