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如何劃定各共和國之間邊界和確定民族的定義上,還存在著某些矛盾。以波黑為例,該共和國同其他共和國的區別在於它不是建立在民族的基礎之上。這成為該共和國後來同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紛爭的原因之一。同樣,在確定科索沃、伏伊伏丁那、桑賈克等地區的地位問題時,也存在爭論。特別是在解決某些地段的爭議時,往往以行政命令“目測”、“指地為界”,採取了簡單的、較為實用的方法,而沒有按歷史的、地理的、經濟的和人文的自然邊界進行劃分。伊沃、巴納茨:《同斯大林一起反對鐵托——南斯拉夫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共產黨情報局分裂主義分子》( Sa staljinom protiv Tita——Informbirovski rascjepi u jugosl*enskom komunisticˇkom pokretu),薩格勒布:地球出版社,1990,第104、105頁。所以,邊界糾紛在當時被掩蓋下來。誰也沒有料到,當初南斯拉夫各聯邦單位邊界的內部問題,竟成為當今獨立的各共和國或自治省之間爭奪的國家間的疆界問題和*。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
為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而鬥爭
——南蘇衝突〖1〗西方國家干涉南斯拉夫的企圖二戰後初期,南斯拉夫在巴黎和會上和其他的國際活動中,都把實現世界和平、捍衛南斯拉夫的民族利益和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政治和經濟關係,作為自己對外政策的基礎。這樣,到1946年上半年,它同2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南斯拉夫同西方國家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鐵托在1945年5月19日的講話中所表述的:“南斯拉夫準備跟西方盟國政府合作。但是,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不允許歧視它和拿它的權利做交易。”轉引自南斯拉夫現代史研究所編《南斯拉夫戰後發展一覽1945~1965》(Pregled posleratnog razvitka Jugosl*ije1945…1965),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共和國教科書出版社,1966,第158頁。
然而,在“冷戰”的年代裡,南斯拉夫同西方國家的關係是緊張的,其原因不在南斯拉夫,而在於西方大國的擴張主義野心和政策。它們反對南斯拉夫,一方面由於它沒收了在南斯拉夫的外國資本家的財產而觸動了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們害怕南斯拉夫同蘇聯和東歐人民*國家建立密切的同盟關係。西方國家利用南、意邊界問題和逃亡在國外的南斯拉夫反動派,對南斯拉夫施加政治、外交和經濟壓力,粗暴干涉南斯拉夫的內政。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企圖改變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對外政策,確立它們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以防止所謂的“共產主義顛覆”和“威脅”。
西方大國利用南斯拉夫和義大利邊界分歧,即所謂“的裡雅斯特問題”,製造危機,尋找干涉的藉口。1945年5月2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突破德軍的防線,解放的裡雅斯特後,他們和盟軍中的紐西蘭部隊共同佔領該市。但在6月中旬,在西方盟軍的壓力下,南斯拉夫軍隊被迫從該市撤出。
根據1947年2月10日的對意和約,南斯拉夫收復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義大利佔去的部分南斯拉夫領土,像裡耶卡、扎達爾、拉斯托夫等地。但的裡雅斯特城、卡納爾河谷、戈裡察、特爾日奇和靠近索查河下游的地區仍歸義大利所有,有近20萬南斯拉夫居民生活在上述地區。在大國的裁決下,的裡雅斯特及其周圍有爭議的地區,暫時劃為自由區,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監督的中立區和非軍事區。這個面積為700多平方公里的自由區分為A、B兩區。A區包括的裡雅斯特城及其以西的一個狹長地帶,由英、美軍隊共管;A區以南的地區為B區,由南斯拉夫軍隊控制。B區的絕大多數居民是南斯拉夫人,例如1950年4月16日在該區舉行的選舉結果表明,南斯拉夫人民陣線獲得了89%的選票,而義大利天主教社會聯盟僅得到11%的選票。
1948年8月20日,英、美、法三國不顧南斯拉夫的反對,單方面發表了三國宣告,支援義大利對A、B兩區的主權要求。對此,南斯拉夫政府發表宣告,提出抗議,建議就的裡雅斯特問題舉行南、意兩國之間的談判。
西方大國還拒絕南斯拉夫1945年提出的修改南、奧邊界和戰爭賠款的建議。從民族和歷史的原因出發,南斯拉夫要求將奧地利境內斯洛維尼亞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併入南斯拉夫。因為在奧地利的科魯什卡、格拉迪什奇和什塔耶爾斯卡地區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