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不潔的母親。肯定有怨的,怎麼會不怨呢,怎麼能說走就走說算就算了呢。可若說恨他,都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我已是好累了,再沒有精力去恨任何人了。思緒就這麼漫無邊際地馳騁著,這些舊日的時光,好像被誰的手輕輕一掃,又都回來了。那時毓敏秀不知道這些,我從來都沒和她說過。
飛機降落了之後我才知道這個名叫大陸的地方其實與臺灣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這裡的花不是特別香,這裡的人放屁也是臭的,這裡的女人也有優雅和粗鄙的差別。這裡的一切與別處並無兩樣。
接待我們的是個女幹事,個子挺高,愛穿高跟鞋,走起路來也是吧嗒吧嗒響,一開口就是一片京味兒,眼界高於頂,並沒有向我們介紹她的名字,而是叫我們稱呼她為劉幹事。劉幹事好像是個科長級的幹部。在這祖國的首都偌大的北京城裡,開始我們並不知道科長是個什麼級別的領導,大家就都有些拘謹。後來有人說這科長級的大概就是個鎮長,就像過去我們走野臺演出,鎮長親自接待我們一般。這話一說大家就都放開懷抱了,但又隱隱覺得心裡有些不是滋味。過去我們沒名氣沒人氣,但走野臺演出被鎮長接待也不算罕有的事,最輝煌的時候丁永昌與那些個縣長鎮長也是有把交情的,如今我們代表寶島臺灣跟祖國大陸人民進行文化交流,若是搞得好,那也算一件功在千秋的事,竟然也派一個鎮長級別的人接待我們,實在叫人難以接受。再加上那位眼高於頂的劉幹事對我們一直愛答不理——安排我們入住酒店之後,就沒再理會過我們了——大家心裡就有些憤憤然了,是以戲班竟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團結,想要為歌仔戲爭一口氣。這倒也算是錯有錯著的好處。說是交流,但誰知道,交流之餘定然也是要分個高下的,所以團結一致很重要。
拿到節目單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自己有點井底之蛙了。節目單很長,劇種之繁多複雜應有所有,有京劇、崑劇、豫劇、評劇、粵劇、黃梅戲、秦腔、川劇等等,有些劇種我們甚至連聽都沒聽過,其中要數國粹京劇和臺灣本地也有演出的黃梅戲最為眾人所知,而歌仔戲淹沒其中,倒顯得式微粗鄙了。那時候我們才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歌仔戲採用閩南語唱腔,在這一大片京味兒中,觀眾能否聽懂?可倘若將閩南語轉做國語來唱,又勢必失了曲調的原汁原味,未免得不償失了。
“不能長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啊,既然來都來了,管他那麼多呢,先唱了再說。”林佳喜這樣說。自從她頂了丁建業的丑角之後,說話倒是越來越豪邁了。又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再無謂那些扭捏矜持,她也是放得很開。
“就是啊,還有一天就比賽了,我一定要照顧好你們的起居飲食,你們就放心訓練、彩排,然後一舉奪冠就是了。”於大偉應和。
我也認為將閩南語轉為國語不可為之,一來兩者的表達方式略有差別,若直白轉過來不免有突兀之處;二來戲班演員並不是各個都說得一口流利國語,我和毓敏秀算是例外,其餘演員大多都是說閩南語長大的,若是臨陣磨槍,又不免有些不倫不類了。事已至此,更無他法。最後毓敏秀決定保留歌仔戲採用閩南語的唱法,想要透過純粹的腔調及感染力打動觀眾。語言只是一種交流方式,但語言從來都不應構成交流的障礙。
之後我們在酒店裡認識了前來參賽的各種戲劇演員,對其他戲劇都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京劇其實是集眾家之所長,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又在北京一地發展了近兩百年,才逐漸被視為國粹。秦腔亦為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流行於西北,保留了較多古老的發音,也叫梆子腔。崑曲,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很多地方戲都受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也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黃梅戲原是採茶戲,最早源於黃梅一帶的採茶歌,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因此腔調簡單動聽,朗朗上口,主要代表作品是《天仙配》、《女駙馬》。豫劇以唱見長,唱腔鏗鏘有力,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代表作是《穆桂英掛帥》。
大家心下惻然,想著這才真真不愧是文化交流,堪稱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亦不敢再盲目狂妄了。
☆、第 68 章
比賽競爭之激烈自不必贅說。我們對各個劇種都有了一些淺薄的認識,也不再盲目自信,但各個演員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眾人心下又免不了想要一較高下。毓敏秀便告誡大家,既是交流,盡心盡力即可,輸贏暫且拋之一邊。話說如此,倘若真輸得不光不彩,我們又有何顏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