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3 / 4)

小說:金玉仙緣 作者:打死也不說

慧、真理的一種“神聖之相”(如果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菩提樹做為一種植物“不生不滅”是違背自然常識的,而以佛教的觀點來看,“菩提樹”則是一種“相”,“相”因緣而出,因緣而去,但“菩提”則是永存的);“無時不在”則與不生不滅、天地同壽類的概念相近,也就是說,做為覺悟、智慧、真理的一種“神聖之相”,“菩提(聖樹)”是跨越時空,永恆存在著的;“無處不在”則是說,“三界”之內都有“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做為“覺悟、智慧、真理、功果”象徵的“菩提(聖樹)”,宇宙間每一個靈物(包括人、一些動物和植物)的心上都有“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也就是說“菩提(聖樹)”已經賦予給宇宙間每一個靈物(包括人、一些動物和植物),均等的“悟徹菩提”、“證得佛果”的機會(至於最終能不能“悟徹菩提”、“證得佛果”,則是肯不肯修行,能不能祛除“六賊”,是不是在“紅塵”世界裡墮落的問題了。是“內因”的範疇)。可以說,只要是“悟徹菩提”的人,在佛教中就意味著修行者與“菩提聖樹”有著莫大的關係,而最終的功果必然是成為“佛陀”。二是“離人很近,離‘紅塵’世界很遠”,按照“菩提(聖樹)”“無處不在”的說法,宇宙間每一個靈物(包括人、一些動物和植物)的心上都有“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離人很近”是自然的事情了。“離‘紅塵’世界很遠”則是說“菩提(聖樹)”是種超凡脫俗,跟“紅塵”世界是無緣的“神聖之相”。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追逐“六賊”,在“紅塵”世界裡墮落和追腥逐臭,那麼這個人心上即使有“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與“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無緣的。也永遠只能受輪迴和墮落之苦難。這種說法實際上還是佛教貶斥人生,貶斥社會的一種理論。

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也提到了“菩提”的神明內涵,如在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中,作者借唐僧之口,闡述了“菩提”的這種神明內涵:“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槃”。簡短的幾句話,卻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菩提(聖樹)”的神明概念。

“菩提聖樹”這種充滿了哲學(儘管這是一種唯心論的哲學)韻味的神明內涵,使得佛教(漢傳大乘佛教)在尊崇“菩提聖樹”方面形成了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這裡我們就簡述一下這些特點。

㈠“菩提聖樹”不具有任何“世俗”的理念和神通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模擬”信徒群體中的宗教理論家以及宗教“掮客”群體,為了招徠民眾,迎合世俗,在對大眾宣傳佛教的神明、宗教內容時,佛教的眾多神明都被賦予了大量的諸如保佑人們升官、發財、生子、娶妻等等這些“世俗”的理念和神通(對為數極少的“真”信徒群體而言,這些“世俗”的理念和神通也是不存在的,但在民間,佛教神明被賦予的這些“世俗”理念是頗具影響力的),而“菩提聖樹”除了有讓人“覺悟、智慧、真理”,然後成就“功果”“涅槃重生”這種神明內涵外,不具備有任何“世俗”的理念和神通(“四大聖樹”都不具有任何“世俗”的理念和神通)。至於“聖樹”沒有被“模擬”信徒群體和宗教“掮客”群體賦予上“世俗”的理念和神通的原因已不可考。大概是由於神明已經夠用,“聖樹”在“真”信徒群體中又太過於神聖,“模擬”信徒群體和宗教“掮客”群體的緣故,我們不必為此深究。

㈡“菩提聖樹”與佛教神明的“不生不滅”相比有實質性的不同

“菩提聖樹”的“不生不滅”概念,是中土的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借鑑使用的道教概念,目的是為了有效的向前大幅度延伸其歷史淵源。而佛教神明的“不生不滅”則是透過使用人體這種“靈魂”載體修行,經過有“生”有“滅”的經歷“涅槃成聖”、“涅槃重生”之後的“不生不滅”。這是“菩提聖樹”與佛教神明在“不生不滅”的概念方面有實質性的不同的地方。

㈢“菩提聖樹”的尊崇範圍限於“小眾”

“菩提聖樹”由於不具有諸如保佑人們升官、發財、生子、娶妻等等這些“世俗”的理念和神通,宗教“掮客”群體不存在利用“菩提聖樹”來迎合世俗,招徠民眾而牟利的可能,而求神明保佑升官、發財、生子、娶妻等等這些“世俗”的理念“大眾”信徒群體其理念與“菩提聖樹”宣示的神明內涵差距就更加遙遠。因而“菩提聖樹”的尊崇範圍也盡限於“真”信徒群體,“模擬”信徒群體(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