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樹”為苾芻樹、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這裡我們就簡單的探討一下這“四大聖樹”。
㈠苾芻樹(梵文Bhiksu),“苾芻”其實是雪山上一種草,也稱西天草、西域草。因以訛傳訛等因素,就成了漢傳佛教中的“四大聖樹”之一,佛教中把“苾芻”列入聖樹,緣於“苾芻”符合釋迦牟尼佛要求佛僧寬容忍耐,刻苦修行,弘揚佛法,拯救芸芸眾生脫離苦海的“五德”(或稱“五義”),一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欲揚德、芬馥為眾所聞;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心中向佛如苾芻向日。“苾芻”或譯“比丘”,寓出家僧人的品德,故僧尼也稱“比丘”、“比丘僧”、“比丘尼”。在佛教中“苾芻樹”被尊崇的地位與“羅漢”品階的神明相當。
㈡閻浮樹(梵文Jambu),又名“子棟樹”、“烏樹”、“海南蒲桃”等。閻浮樹成為“四大聖樹”之一緣於釋迦牟尼佛祖未離家修行之前,還是喬達摩&;#8226;悉達多太子時,在閻浮樹下開始思考有關人生、世間道理及真諦時,樹影不隨落日移動,啟發了喬達摩&;#8226;悉達多太子智慧,悟出“四諦”。“閻浮樹”成為“聖樹”,寓意喬達摩&;#8226;悉達多太子出身高貴,衣食無憂,還能考慮到有關人生、世間道理及真諦,意識到人世間是個“苦界”,決定修行,“普渡眾生”。其他人就更沒有理由不“思考”人生這個苦難的話題了。喬達摩&;#8226;悉達多太子在閻浮樹下的思惟像被後來的信徒們當做“思惟菩薩”來供奉。而“閻浮樹”在佛教中被尊崇的地位與“菩薩”品階的神明相當。
㈢娑羅樹(梵文Sala),又名“無憂樹”、“無尤樹”等。娑羅樹成為“四大聖樹”之一則是由於於摩耶王后在此樹下生喬達摩&;#8226;悉達多太子,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祖。而釋迦牟尼佛祖又是在此樹下“涅槃成聖”的緣故。寓意修行者要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充分把握在這個有“生”有“滅”的人生歷程,艱苦修行,最終才能“涅槃成聖”,成就為“不生不滅”的神明。在佛教中“娑羅樹”被尊崇的地位與“佛陀”品階的神明相當。
㈣菩提樹(梵文Bodhi),又名篳缽羅樹、沙羅雙樹、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覺樹。為佛門“四大聖樹”之首,在漢傳佛教中也稱“覺悟之樹”。菩提樹成為“四大聖樹”之一則的緣由是釋迦牟尼佛祖在此樹下打坐苦修六年,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悟徹菩提,證得佛果。在人間創立佛教,傳經宣法四十餘載後涅槃成聖。“菩提聖樹”在佛教中有“覺、智、道”的寓意。也是“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代稱。“菩薩”、“佛陀”品階的神明必須“悟徹菩提”,才能“證得佛果”。在漢傳佛教中“菩提聖樹”被尊崇的地位高於“佛陀”品階的神明之上,釋迦牟尼佛祖和“菩提聖樹”的這種特殊關係是一個重要因素。
“四大聖樹”的來歷,與後世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對釋迦牟尼佛的相關言論、故事進行挖掘和整理有關。和佛教中的“三千諸佛”相比,“四大聖樹”就顯得更為神聖,而在“四大聖樹”當中,“菩提聖樹”則是早期佛教信徒們最早崇拜的最具標誌性、最神聖、最重要的圖騰(早期的圖騰為“菩提聖樹、腳印【寓意為釋迦牟尼佛祖的腳印】、蓮花、佛塔、××等五種圖騰,因蓮花、佛塔、××這幾種圖騰與本文描述的內容關聯不大,或牽扯敏感字眼,故這裡就不在列舉和簡述)。
早期的佛教信徒們認為,佛陀(釋迦牟尼佛)是“普渡眾生”的“大眾之師”,以人的形象來表現佛陀的形體和相貌是不敬的,並提出“佛相不可顯現”的理論。但是,做為宗教也需要圖騰標誌,而與釋迦牟尼佛打坐苦修,最後“悟徹菩提”密切相關,具有“智慧”和“真理”之“相”的“菩提聖樹”,就成了佛門的標誌,被當做圖騰來尊崇。因為效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修行,也是前面我們所說的“真”信徒群體的首選舉措。“悟徹菩提”也是“真”信徒群體的終極修行目標。為了寓意釋迦牟尼佛為大眾找到了“智慧”和“真理”,在繪製、製做“菩提聖樹”的圖騰時,有的還要在“菩提聖樹”下繪上、設定上一雙“腳印”,以展示釋迦牟尼佛為大眾找到了“智慧”和“真理”的路徑。以人的形象來做為表達神明形體和相貌的方式出現,則是在佛教創立三百年後的印度“阿育王”時代(約公元前3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