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2 / 4)

小說:金玉仙緣 作者:打死也不說

用,甚至於巨大的負面作用。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除了客觀因素之外,內因還是佛門內部的戒律廢弛所致。如屯田置地、聚諸財寶、推步盈虛、參預世事等等相關。例如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時,就寺院中發現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謀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貪官窩藏贓物,密藏女人供亂等等,當時長安的寺院幾乎都成了娛樂場所。這些都與這類“模擬”信徒群體有關。在中國歷史上,一些為了名利而進入宮廷,對權力體系有重大影響的和尚、道士,為追求名利,做了一些對民眾無益或者是有害的事情,通常都被民眾稱之為“妖僧”、“妖道”;而一些在民間勾結官府、串通地痞無賴坑騙錢財,作奸犯科,欺壓民眾的和尚、道士則被民眾稱之為“賊禿”、“禿驢”;“奸道”、“牛鼻子”等等。古人對此也早已有先見之明,明朝的洪應明在《菜根譚》裡就說到這個問題,“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淨之門,常為邪之淵藪也如此”。意思是說清靜的聖地,常常成為奸邪罪惡聚集的地方。“修行容易守戒難,不守戒律魔一般”,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輔助性”的“模擬”信徒群體依然存在,經營性的佛教寺院、道教廟宇也很多,可以說都是以一種公司的模式來運作。圈錢的手法也更無恥,如強行燒高香,強賣高價的宗教物品等等醜行屢有新聞媒體曝光。實質上這種行為於宗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

㈢宗教“掮客”群體,這類信徒說穿了就是宗教“經紀人”,是社會上依託宗教這個精神產品搞經營式運作謀取利益的人員,和經營宗教物品的人員。這類信徒一般都熟悉與神明、宗教內容相關的世俗理念,對於招徠民眾,迎合世俗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和“模擬”信徒群體內外呼應,可謂是種有密切關聯的利益共同體。其對宗教的信仰難以往虔誠方面評價。做為一個行業,既然能夠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無可厚非。不過這個群體中也存在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或與“模擬”信徒群體的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一起,危害民眾的行為。

㈣“大眾”信徒群體,這是個對宗教(佛教或道教)神明概念和理論概念一知半解,有羊群心理效應,又盲目跟風的民眾群體(這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根行清正”的善士、信士、居士等等,其對宗教的認識和信仰不亞於“真”信徒群體或

最終成為“真”信徒群體中的一員,但這些人員所佔比例極少),這個群體規模龐大(這個大規模群體的產生,除了宗教的神秘感對民眾的吸引,極少數“真”信徒的言行對民眾的感召這些因素之外,和歷代的“模擬”信徒群體、利用宗教搞經營式運作的寺外信徒群體,搞經營式運作有重要的關聯因素),人數巨眾,其敬奉神明,求佛、求菩薩保佑的目的,就是為了其能發財、生子、娶個好老婆或娶多個好老婆、事業順利、官運亨通等等這些屬於“六賊”範疇之內的。其對宗教的認知也僅限於“模擬”信徒群體為了經營斂財而賦予神明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賦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內容,事實上與佛、道兩教的基本教義、宗教精神是相悖的)。這個群體對於宗教中神明的崇拜,也不乏虔誠(也會有極少數信眾由此入門,而成為“真”信徒),但因一知半解之故,絕大多數這類群體的信眾,其宗教行為一般都是限於“聽忽悠、跪拜神明,盲目扔錢”這種範疇。

為了弄清“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我們把佛教“信眾”簡單的區分為個類別,是對一步的探討做個必要的鋪墊。因為接下來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與“信眾”的類別有一定的關聯。 。。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十八)

八、漢傳佛教中的“四大聖樹”

也許有些書友朋友會覺得不可思議,把佛教(漢傳大乘佛教)中的神明,通列了一遍,仍然無法找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在佛教(漢傳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難道我們的探究走進了死衚衕了嗎?顯然不是。因為還有一項內容我們尚未列入,這就是漢傳大乘佛教中具有神明內涵,並被當做大神明來尊崇,卻沒有神明之稱的“四大聖樹”。

事實上“聖”字也有與“神明”相關字義的。只是以“聖樹”之稱和佛教神明的稱呼相比,一個“樹”字讓人感覺其與“神明”相關的字義相對來說就較為隱晦,再加上“四大聖樹”與前面我們說的“真”信徒群體以外的另外三類信徒群體關聯不大,或沒有關聯(後續文章中將說到這種關聯),因而我們姑且以其沒有神明之稱來論。

漢傳佛教中的“四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