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2 / 4)

小說:金玉仙緣 作者:打死也不說

妙相”的“須菩提祖師”隨便出現在宇宙間的任何地方都屬正常。但是《西遊記》既然設定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樣一個地方,如果理不清這個“靈臺方寸山”的問題,與“須菩提祖師”相關聯的一些問題就無法解釋,也無法夯實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就是“菩提聖樹”的這個認定。

靈臺方寸山,顧名思義,是一個純粹漢化的地名,就其地理概念而言,我們在西域是找不到這個地方的。在甘肅省隴東黃土高原南緣有個靈臺縣,在商周時期,此處為密須國(密國)。“靈臺”取自於文王伐密築“靈臺”之意。這個“靈臺”與西域、尼連河都不搭邊。結合《西遊記》書中作者對西域的風土人情進行了大量的漢化描寫,可以看得出,這是作者虛構出的地方。

有人說這個“靈臺方寸山”暗指“西天極樂世界”中的“靈山”,實際上這個說法單在《西遊記》一書中就是說不通的。因為無論在漢傳佛教中,還是在《西遊記》書中,“西天極樂世界”都是佛教中“天界”的中樞系統,而“西天極樂世界”中的“靈鷲山”,可謂是中樞系統裡的中樞系統。《西遊記》書中的“靈山”、“靈鷲仙山”、“靈鷲峰”居住著佛陀、菩薩、羅漢、金剛等眾多的神明,這種地方,凡人是去不得的。靈山腳下有個叫“玉真觀”的門房,還有個叫“金頂大仙”的門衛,去靈山的本路(凡人走的路)是在玉真觀宇中堂穿出後門才是,走上不上五六里,還有一道約有*裡寬闊、滾浪飛流的活水,上邊還有個“遠看橫空如玉棟,近觀斷水一枯槎。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蹅!萬丈虹霓平臥影,千尋白練接天涯。十分細滑渾難渡,除是神仙步彩霞”的獨木橋。於凡人而言,走這種路的難度不啻於登天。唐僧這個如來佛祖的第二個弟子,修行了十世的羅漢,上了接引佛祖的無底船,還得泱下“胎胞骨肉身”,才過了靈山腳下的“凌雲仙渡”。可見其難度。

而“靈臺方寸山”似乎就是山林莽野之地,須菩提祖師還與樵漢母子“舍下相鄰”,其“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可見這個“靈臺方寸山”,儘管隱藏在西牛賀洲地界“千峰開戟,萬仞開屏。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纏老樹,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喬松。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的群山峻嶺之中的,也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去得的地方。不過可能不太好找。畢竟孫悟空也是向樵夫問路後才找到地方的。

因而依《西遊記》書中“靈山”和“靈臺方寸山”這種路徑和居住人群的實質差別來看,把“靈山”和“靈臺方寸山”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死拉硬配地說成是一個地方,是缺乏邏輯思維的。也可以說是種荒謬的說法。

那麼《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虛構出的這個“靈臺方寸山”到底是什麼地方呢?從地理觀念而言,我們無從知曉,我們也無法想像在明朝那種交通工具不發達,百里以外就算遠行的情況下,作者吳承恩有現在的驢友那樣走遍大地的可能性。所以,根源還在其思維方式和創作《西遊記》一書的宗教內容上。佛教的最高境界當屬“悟徹菩提”,“悟徹菩提”無論是以佛教中的說法,還是《西遊記》作者相關“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的說法來看,實質上就是一種“靜慮修心”的宗教理念。在前面就“打坐參禪”的問題,我們對此已有過詳盡的論述。這裡之所以再提到“靜慮修心”的宗教理念,則是因為作者吳承恩虛構出的這個“靈臺方寸山”,實質上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的另類說法,也是暗示“悟徹菩提”的前提就是“修心”的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一直是帶有思維功能的,即便是現代人寫文章,也常常用“心想、心裡惦念、心裡嘀咕”等等這種讓“心”帶有思維功能的詞語,而“靈臺”和“方寸”除了中醫上指“靈臺”穴,“方寸”心之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靈臺”和“方寸”還有一種寓意,指的就是人們的“後心”和“前心”。人是有“前心”和“後心”之分的,“前心”就叫“方寸”,“後心”就叫“靈臺”,“靈臺”和“方寸”是不相通的,是有一層隔膜的(當然,這些都經不起現代科學的推敲)。“方寸”為“小”,是指人們的聰明程度(多指“小聰明”);“靈臺”為“大”,多指人們心中潛藏著大“智慧”的地方,而且還與一個人的品德相關(在過去中國的民間,就有許多有關“前心”和“後心”的說法,如形容一個人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