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3 / 4)

小說:金玉仙緣 作者:打死也不說

寫經書的活動中大量的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互相借鑑或模仿。不僅如此,連神仙也拉來互為通用。所以,佛道兩教的經典當中,經常有似曾相識的地方。而且佛道兩教的經典也都從過去的幾本小冊子,發展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地步。道教的宗教理論家編出的影響比較大的經書,就是《老子化胡經》,這本《老子化胡經》,把佛祖如來硬說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國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從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門”理論。並行成了共識。本人會在以後寫出專文《天下“三教出一門”之說》,將詳說“三教出一門”。當然,也有一些經典編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服眾,所以也得不到大眾的認可。有些經典甚至於僅限於某些門派,影響力極小,有的影響力甚至為零。所以,若有興趣喜歡閱讀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才不會產生謬誤。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書裡說什麼,就認為是什麼,這種主觀的認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鬥法。大家都不會陌生,就跟現在的大學生辯論會的形式相似。但內容不同。這種鬥*,常常有官府或士紳組織主辦,也有佛道兩家自行協商主辦,在民間影響很大。明清小說多有描述,《西遊記》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裡,就是活脫脫的僧、道鬥法的寫照,只是這裡的道士是妖怪。雖然對道教多有貶謗,但描寫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除了研習經典以外,其修行方式,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符籙。主要是用來鎮宅避邪,驅魔降妖,呼風喚雨(至於能不能呼來風,喚來雨,天知道)。

第二、內丹術。簡單來說就是以“修心明性”為主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所說的以“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的一種精神修煉。以“身”為爐鼎,“精氣”為火,“心性”為丹料,煉出“丹”而成“神”,達到道、佛、儒“三教圓融”的全真境界等等。其中也包括一些“調息法”、氣功之類的內容,,在《莊子》一書裡,也有不少氣功、靜功的記載。從現在醫學觀點來看,仍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術。張道陵初創道教時,煉製大量草藥,製成丸劑,主要是以為人祛病健身的一個手段,後來丹鼎名家當屬東晉道士葛洪。不過“丹鼎術”在道教的發展成為有些變味,如搞進去一些“摶汞煉鉛”的內容。用這些東西(當然還用其他一些“仙藥”做配料)製成的“仙丹”,後果可想而知,而就是這些東西,在道教信徒們的宣揚下,其功效也不僅僅限於“祛病健身”了,而是能讓人吃了“白日飛昇,成仙得道”靈丹妙藥。現代醫學證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鉛這些東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而用這些東西煉成的“仙丹”,人吃了之後是非常危險的。可以說吃了“仙丹”,白日飛昇的人沒有,死於非命的卻不少。歷史上屢有記載,甚至於歷代有一些皇帝也是為此而丟了性命。

第四、玉房術。也被稱做做“陰陽雙修”、“捉坎填離”、“納陽採陰”等等。有的教派也把“玉房術”納入“丹鼎術”系列中。就是透過男女做為修行手段。研究一些諸如“九淺一深”、“三淺一深”、“含精不吐”等技巧,這裡就不詳述。這種修行之術限於一些沒有“*”的道教教派。其知名度很高。但是,因為有悖與我國的民俗傳統,爭議也是不少的。明朝作家凌濛初的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甄監生浪吞秘藥春花婢誤洩風情》就諷刺了山東曹州的一個甄監生信奉神仙之術,服食春藥後和一個新買的丫頭春花,深夜坐在禪椅上。最後,沒有解藥,脫陽而死的故事。

四、正一教

道教在歷史沿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大量的宗教理論家,併產生了許多門派,但這些門派實際上都脫不出原始道教的窠臼,所以,不能自成體系。也威脅不到世代沿襲“天師”之職的張氏道教在全國的領袖地位,但是,道教在基本教義上的缺陷,也成了道教興盛的瓶頸。和佛教相比,道教在基本教義上的缺陷就更為明顯。因為佛教宣稱的是精神不死,因果輪迴。所以勸人多做善事,修橋補路。與人方便。苦修今生,普渡來世。勸人今生忍受苦難,來世成人成佛。讓人容易得到心靈的慰籍,修行方式也簡單易懂。所以在民眾中能引起很大的回應。而道教宣傳的是白日飛昇,成仙得道。其實上是種追求,而這種追求就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十分奢侈的。其修行方式“符籙”(做“符籙”是要擺供桌的)、丹鼎術、玉房術,都是一些很昂貴的消費。所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