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度心術 作者:中國長城網

趙襄子長吁一口氣,點頭說:

“如此甚好,出使之事還要隱密行之。”

張孟談大聲說:

“臣求取高官,就是為了把出使之事搞得引人注目,此事不僅無需隱密,反要極力張揚,如此才能收到神效。若四國互不知曉,又怎會猜疑呢?”

張孟談派遣他的妻子前往楚國,長子前往韓國,次子前往魏國,小兒子前往齊國。他們不避世人耳目,四路使者隨從眾多,招搖過市。四國果然俱知此事,相互猜疑不斷,最後,聯合攻趙的計劃宣告破產。

【原文】

詭不惑聖,其心靜焉。

【譯文】

欺詐之術不能迷惑聖人,聖人內心安詳。

【釋評】

欺詐之術之所以能夠得逞,並不見得是欺詐之術有多麼高明,而是人們內心躁動貪念的結果。和聖人相比,人們都是世俗的,他們貪心旺盛,心懷僥倖,欺人者便利用人們的這一弱點,投其所好,巧設騙局。對世間萬物萬事不存偏執,不為外物左右,這是不受欺詐的根本之道,只有向聖人的境界靠攏,騙子的機會才會越來越少。

【事典】看清本相的孔子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來到衛國。衛靈公對孔子極為仰慕,當面告訴孔子說:

“先生乃大德之人,寡人幸與先生相見,望先生教我。”

孔子施禮過後,並不與之深談,他只淡淡地說;

“我徒有虛名,身遭落魄,不敢在君主面前多言啊。蒙君主不棄,我已深感大恩,現在惟求君主大安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事後對孔子說:

“衛君厚愛先牛,先生何不盡施大才,讓他對先生更生敬愛呢?衛君一旦為先生說動,重用先生,先生的大志也可早日實現了。”

孔子對子路說:

“人之真偽,決不能一見便知:我氣節高遠,自不想作那諂媚之事。來日方長,且待日後再言此事吧。”

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見孔子,於是派人召見他。孔子出於禮節,無奈和她見了一曲。子路小滿孔子的作法,對他說:

“先生討厭世俗,背地裡卻去拜見南子,這是為什麼呢?”

孔瞭解釋說:

“只要內心安祥,應付俗事也不會改變志向,我這樣做,是不想讓人說我無禮啊。”

衛靈公對孔子的尊敬不減,有事也請教孔子,孔子表面上也以禮相待,私下卻對自己的弟子們說:

“衛君看似摯誠尊賢,誰知這是不是假作的呢?我無慾無求,心靜如水,就不怕被他欺詐了。你們不要為外表所迷,看人視物都要戒除貪念,如此方能保持平和,不被人欺。”

一天,衛靈公邀孔子出遊,衛靈公和夫人南子同坐一輛車上,卻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孔子眉頭頻皺,臉上一直不快。子路在旁悄聲對孔子說:

“先生剛才還面有喜色,現在這樣鬱悶,因為什麼呢?”

孔子不答,只是嘆息。

事後,孔子把弟子們召集一處,他沉重地對他們說:

“我們還是離開這裡吧。衛君重色輕才,乃我親見,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啊。我不想在此受人欺騙。”

有的弟子貪戀這裡的舒適,不想再四處飄泊,於是說;

“衛君身為一國之主,他還是深敬先生的,這已是十分難得了,先生為何還要怪他呢?我們只求在此落腳,先生又何必認真呢?我們還是留下的好。”

子路也規勸說:

“衛君並沒有傷害先生,先生如果計較此事,反顯出先生的不是了。我們若這樣離去,過錯便加在了先生的身上;讓先生背此不好的名聲,我們是不想見到的。”

孔子掃視眾弟子,教誨說:

“你們這不是真心的話啊,表面上是為我著想,其實是你們的內心動搖了。我不怪你們,卻不能不告誡你們:一個人內心動搖,就看不清人與事的本相了;看不清人與事的奉相,不為人欺騙就絕無叮能了。衛君既現真容,我們上當吃虧是早晚的事,為何非得等到那一天呢?若心存僥倖就可避免禍患,那麼世上就沒有不如意的事了,這可能嗎?”

眾弟子臉色羞愧,再無人提出異議。孔子帶領他們離開了衛國,雖顛沛流離,眾弟子對扎子卻更生崇敬。

【原文】

正不屈敵,其意譎焉。

【譯文】

正義不能讓敵人自動屈服,因為敵人本性奸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