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風患者是“活人死腦袋”的事實,證明“靈
機記性在腦”的科學論斷。王清任特別引用了李時珍“腦為元神之府”的觀
點,作為自己的論據。他們都把“元神”看作高階中樞神經機能。“腦為元
神之府”,即肯定腦是高階中樞神經活動的司令部。在中國學術史上,推翻
了幾千來“心之官則思”的傳統觀念。
《本草綱目》中儲存的李時珍的醫案、醫話,是他多年研究醫藥學的心
血的結晶,無一不是醫學理論與臨證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是醫聖李時珍留
給人民的一筆珍貴的醫學文化遺產,可傳之永久,受用無窮。
三、《命門考》與《三焦客難》
李時珍對醫學理論的另一貢獻,是創立腎間命門說,寫了《命門考》、
《三焦客難》,可惜二書均已失傳,《本草綱目》中儲存了關於這一學說的
部分觀點。
命門,是中醫學的特殊觀念,被認為是主宰人體生理功能的一種實體,
對維持生命具有極端重要作用。李時珍稱它為“生命之原”。這種實體的形
質如何?居於人體哪一部位?言人人殊。歷代醫家認為,命門同腎是相同實
體,人有二腎。左謂之腎,右謂之命門。首創此說者為《難經》。《難經》
指出:“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
胞。”表明它十分重要。同時提出“左腎右命門”的說法:謂“兩腎者,非
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對於這一說法,隋代楊上善註釋《內
經》時加以重申,在宋以前,一直視為定論。宋元時期,醫家亦沿用此說,
《太平聖惠方》寫道:“夫腎臟者,足少陰之經,左側為腎,右為命門。”
在醫學史上,第一個推翻這一傳統觀點而創立新說的就是李時珍。他對命門
作出新的解釋,認為命門並不是右腎。首創“腎間命門說”,認為命門實是
兩腎之間的另一實體。其位置在人體脊椎自下向上數的第七節之旁。他說,
命門“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對命門的形
質和部位,第一次作出新的判斷。
李時珍申述命門的極端重要性,指出:命門繫於脊,“下通二腎,上通
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
物,皆由此出。”(《胡桃·發明》,校點本第三冊,第1804 頁)
李時珍關於命門的考訂,從以上文獻可以歸納為四個基本觀點:第一,
命門非即右腎,而是另一實體,這種實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第二,命門
的位置,在七節之旁,二腎之間。第三,命門同其他臟腑的關係,二系著脊,
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是三焦的本原。第四,命門的功能。為生
命之原,精氣之府。從此命門學說更為醫家所重視。
命門和三焦具有體用關係,更是李時珍的創造性見解。基本觀點可從《本
草綱目》窺見。
命門同三焦的關係,歷代醫家少有專門論述,更未強調認識這種關係對
發展中醫的重要性。李時珍在弄清命門的功能和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後,專
門寫了《三焦客難》一書。從書名不難想象他採取《內經》中黃帝和歧伯等
對話的方式,自設賓主,系統地論述了自己關於三焦的全部觀點。《本草綱
目·序例》中《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一文,反映了李時珍對命門、三焦的
基本論斷,“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
鉛,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分佈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
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
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這兩段論述把命門、三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
重要地位及其作用,以及三焦同命門的相互關係講得十分清楚。《胡桃·發
明》中,李時珍對命門與三焦的關係更有概括性論述:“三焦者,元氣之別
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