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方法就是讓助手們在科學
研究實踐中提高。
協助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的得力助手有兩個,一是他的次子建元,
一是他的學生龐憲。①
建元,字不詳。小時候中過秀才,為黃州府儒學諸生,學習期間由封建
官府為他提供食宿費用。由於鄉試未中,加之他父親需要助手,就跟他父親
學醫。醫術比較高明。但根據李時珍學術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本草綱目》
完成之前,建元的任務是負責校訂工作,同時力《本草綱目》繪製全部藥圖。
龐憲,字鹿門,蘄州人。民間傳說他幼年患病,幾乎死去,是李時珍救
了他的命。長大就拜時珍為師。他對自己的老師十分尊敬。此人性格孤僻,
但學習認真,工作踏實,對人誠懇,深受李時珍喜愛,常帶他一起外出採藥
問方。龐憲對醫學基本理論有較深造詣,《靈樞》、《素問》都有獨到心得,
後來成為名醫。
李時珍對這兩個助手花過苦功夫,耐心培養。他培養助手的指導思想和
培養方法,有幾點突出經驗值得重視。
首先,要求他們認真鑽研醫藥學基本理論。過去醫生們流行一句口頭禪:
“熟讀王叔和,①不如臨證多。”李時珍認為,作為良醫,固然要靠豐富的
臨證經驗,但熟讀醫藥學基本文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靠理論指導臨證實踐,
不然豈不是盲人騎瞎馬?所以他要求建元、龐憲認真鑽研醫學基本典籍。後
來龐憲對《靈樞》、《素問》有獨到見解,這不是偶然的。
其次,要求他們從藥物的實際調查做起。古代流傳下來的本草學著作很
多,往往互相矛盾:古人的觀察分析,難免有侷限和錯誤。李時珍決心重修
本草,就是因為他已發現種種錯誤,再不糾正將貽害無窮。訂正本草的基本
功夫在於實地調查研究。李時珍身體力行,揹著行翼,進入深山實地考調,
向老農、樵夫、獵戶請教。他也要求兩個助手,照自己的榜樣去作。在尋方
問藥過程中,龐憲同他真是形影相隨,李時珍對他言傳身教。他要求建無不
只把藥物生態特徵筆之於書,尤其要畫成藥圖,流傳後世。《本草綱目》中
1000 多幅藥圖,無不是經過反覆觀察、比較,多次修改而成的。
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掌握藥物學的研究方法。藥物很多,首先要加以
分類,這就要求他們掌握各部、各類藥物的基本特徵,一一進行比較,熟悉
分類方法。《本草綱目》中16 部、60 類藥物,都是經過他們師徒三人反覆
比較研究,確定其部類的。除了比較分析方法,還要求他們掌握對每一種藥
物進行單體分析的方法。李時珍對藥物的分析,列了氣味、主治、集解、發
明等八個方面,考核諸家異同,以求明體達用。兩個助手,正是在他的嚴格
要求下,逐步掌握這一套科學分析方法的。《本草綱目》是李時珍在他親自
培養的助手協助下,按照嚴密的科學研究方法,反覆研究取得的輝煌成果。
李時珍自學成才的道路是艱苦的,沒有像今天這樣進高等學府深造的機
會,就在醫、藥實踐的大課堂裡深造;沒有名師指點,就虛心拜能者為師;
沒有完善的圖書資料,就千方百計四處尋求。工作艱鉅,沒有助手,就自己
培養。不難想象,在科學道路上,每前進一步,他都要克服種種困難。“有
志者事競成。”李時珍正是踏著自學成才的艱苦道路,百折不撓,終於取得
了成功。
第四章 明代藥王對本草學的發展
李時珍以畢生的精力研究醫學、藥物學,為祖國醫學和藥學的發展都作
出卓越貢獻。他博覽群書,批判地汲取歷代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