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七領導的起義,
聲勢最為浩大,他們的戰鬥口號:“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
重開混沌之天。”(《皇明資治通紀》卷三十三)起義軍轉戰於黃河、長江
下游各省,“縱橫數千裡,所過若無人。”(同上)農民礦工的起義,一再
說明明王朝封建統治已面臨空前危機,必須改弦易轍,重新整理吏治。
在社會政治危機激發下,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場政治革新
運動。張居正(1535—1582)是這一改革的核心人物。他是湖北江陵人,穆
宗隆慶元年(1569)入閣,神宗萬曆元年(1573)為首輔。在他主持內閣期
間,順應歷史發展,實行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改革,使明代中葉的社會,一度
出現中興氣象。首先,整頓內政,裁減冗官,節約財政開支;整頓郵傳與銓
政;杜絕結黨營私。做到“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強公室,
杜私門”。(《明史·張居正傳》)為了打擊豪門,改變土地高度集中所造
成的弊端,他厲行清丈全國土地。萬曆六年(1578)開始清丈,數年完成。
清丈出被勳戚、豪強、軍官隱沒的莊田、屯田共700 餘萬頃。這一措施,“在
小民實被其惠,而於官豪之家殊為未便”。(《張文忠公全集》,《答應天
巡撫宋陽山論均田足民》)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改革賦稅制度。萬曆九年
(1581)在全國推廣“一條鞭法”,目的在平均賦役。原來實行的是按戶、
按丁派役政策,地方豪紳紛紛蔭庇戶口逃避賦役,將全部賦役重擔轉嫁於無
地少地農民。一條鞭法,改為按丁按糧派役,或丁六糧四,或丁四糧六,或
丁糧各半。再同夏秋兩稅和其他雜稅合編為一條,無論糧食、差役,一律改
為徵銀。使無地、少地農民,減輕丁役負擔。這樣使萬曆初年,政府收入大
為增強,太倉之粟,多達1300 餘萬石;國庫之銀,存六至七百餘萬兩。(《明
史·食貨二》)近20 年間,階級矛盾有所緩和。張居正更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重用治河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疏通運河,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條件,
使得“田廬皆盡己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張文忠公全集》,附錄
《行實》)
明代中葉,封建經濟仍以自然經濟為主。但商品經濟在江南地區有了顯
著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準備了良好條件。當時手工業相當繁榮,冶鐵、鑄
鐵、造紙、印刷、製造瓷器,都達到空前規模,特別是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發
展更快。“以機為田,以梭為耒”已成為江浙某些地方的社會風氣,居民“盡
逐綾綢之利,有力者僱人織挽”(《吳江縣誌》卷三十八,《生業》)手工
業分工已很細密,鍊鐵業中,有煽者、看者、上礦者、取礦砂者、煉生者,
“各有其任,晝夜輪番。約四五十人。”絲織業中,有車工、紗工、緞工、
織工;織綢分打線、染色、改機、挑花等工序。社會分工的加強,是工場手
工業生產的標誌之一。商品經濟的發達,促進了商業城鎮的興起,貨幣流通
的加快,這又為從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創造了條件。同時城市工商業的
繁榮,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李時珍的科學創造,受到當時
社會經濟條件的刺激,更受到明代中後期文化思想領域掀起的革新思潮的鼓
舞,從而他能衝破封建制度造成的重重障礙而取得卓越成就。
二、 16 世紀中國的科學文化
李時珍的科學創造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歷史上任何重大科
技發展,都不可能脫離當時科學文化發展的基本軌跡。剖析明代中葉的文化
思想背景,特別是當時哲學思想、文學思想和科學思想的基本概況,對於理
解李時珍學術思想的產生,不無重要意義。譬如一顆幼苗要長成參天大樹,
不能離開它生長的整個自然生態環境一樣,李時珍的成長,是受當時整個文
化氛圍制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