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教育鼓舞作用。他父親的科學

精神,為他研究藥物學做出了榜樣。李時珍把《人參傳》的部分內容凝

煉在《本草綱目》中。《人參·發明》寫道:

言聞曰: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

本乎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

發之氣,其性升。甘者,溼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

也,其性沉。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

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

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

——校點本第二冊,第702 頁

關於人參氣味的分析,一體二用的揭示,語言精練,邏輯謹嚴,說

理透徹,滲透著濃郁的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既生動,又深刻。

《本草綱目》不止對人參的氣味有深刻論述,在臨證上,哪種情況當用,

哪種情況下不當用,更論列周詳。《人參·正誤》中是這樣剖析的:

言聞曰: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

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盛則邪火退。凡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

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

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

——校點本第二冊,第703 頁

正如李時珍說的,“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

(同上)其所以如此詳審,絕不是憑空得來,而是長期實踐經驗的概括

總結。

月池翁花了很大精力,寫成《蘄艾傳》。總結了研究、應用蘄艾而取得

的寶貴經驗。蘄艾是李時珍家鄉的一種特產,用它治病,比別的艾療效更顯

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他父親的貢獻。《本草綱目》一書,可

說是彙集了李時珍一家四代人的醫藥實踐經驗,是他家四代人心血的結晶。

(四)靈活運用古方,發展方藥

李時珍在醫藥實踐中,十分重視歷史上著名醫藥學家所積累的經驗。他

沿著前人已經開闢的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靈活運用,作出新的發展,

體現推陳出新、後來居上的精神。隨著社會物質生活、醫藥衛生條件的日益

改善,醫藥知識更加豐富,應當在靈活運用原有經驗基礎上用新的知識,充

實祖國醫藥學寶庫。李時珍是這樣認識的,並努力這樣去做。

李時珍治療一位勞動者的中滿腹脹,曾靈活運用著名道人張三丰傳下的

伐木丸,取得很好療效。《綠礬·發明》記道:

按張三丰《仙傳方》載伐木丸雲:此方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

木來克土, 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方能助土益元。

時珍嘗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賤役中滿腹脹, 果有效驗。

——校點本第一冊,第678 頁

李時珍參照代木丸的處方,同時加入平胃散,將二方結合,“果有

效驗”。利用代木丸,是因為心腹中滿這一病症基本相似;加入平胃散,

是因為患者的體質、患病季節有異。藉助於前人的實踐經驗,創造新的

經驗以啟發後來者,人類的認識正是這樣一代一代不斷發展前進的。李

時珍運用伐木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就進一步追根尋源,探究伐木丸的

來歷。他認為:“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女癆黃膽方中變化而來。”

(同上)結合實踐,勇於探索,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參考古方進行大膽實驗的精神,在黑豆解毒問題上也有突出表現。《黑

大豆·發明》中,李時珍談了自己進行試驗的經過。“按《養老書》雲:李

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十七枚,謂之五臟谷,到老不衰。又按古方稱大豆

解百毒藥。予每試之大不然,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