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白花者入氣

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婦女經血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

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藥治人,獲效甚多。”(校點本第二冊,

第952 頁)

生薑、胡椒,人多嗜之。久食,會損害目力,人多不知。李時珍根據親

身經驗,得出了這一結論。他說:“食姜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凡病

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

(《生薑·氣味》校點本第三冊,第1621 頁)

“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

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胡椒·發明》校點本第三冊,

第1859 頁)

骨碎補,即石毛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發

現它能治久洩,這是李時珍經過臨證試驗而得出的結論。他說:“骨碎補,

足少陰藥也。故能入骨、治牙及洩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洩,諸醫不效,垂殆。

予用此藥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洩屬腎虛,不可專從

脾胃也。”(《骨碎補·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386 頁)

以上臨證病例,充分顯示李時珍既明醫,又知藥,並有著一種十分可貴

的獨立思考、大膽實驗的精神,故能透過成功的醫療實踐,對藥物的效能作

出新的判斷,充實、豐富本草學。

古人曾知牡丹皮能治相火,後人久已不用,幾乎失傳。李時珍經過試驗,

乃發現這一“千古秘奧。”他在《本草綱目·牡丹·發明》中寫道。

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今惟以此

治相火, 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檗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古秘奧,

人所不知,今為拈出。

——校點本第二冊,第854 頁

李時珍之所以能打破“專以黃檗治相火”的常規,發現“牡丹之功更勝”,

並非簡單地從書上得來,而是從多次臨證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張仲景的

“腎氣丸”可能予他以啟發。由此看出,他善於從古代文獻中領會深刻道理,

付諸實踐。關於芎勞療溼瀉的道理,他也是先從《左傳》的記載中領悟出來,

再從醫療實踐中多次取得成功的。《芎��し⒚鰲沸吹潰�

芎����釁�┮病8慰嗉保�孕斂怪��恃�檎咭酥�恍烈隕⒅��勢�粽咭酥�!蹲�

傳》言麥麴、麴勞禦溼,治河魚腹疾。予治溼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也。此皆醫學妙旨,

園機之士,始可語之。

——校點本第二冊,第839 頁

根據古代記載,在新的條件下,加以創造性運用,經過實踐,有所發明。

李時珍總結自己的體會說:“善觀書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學者其可

拘乎?”(校點本第二冊,第782 頁)

(三)吸取前人經驗,充實本草

李時珍對他父親在藥物學上的實踐經驗十分珍惜。關於他父親用藜蘆(山

蔥)湯治中風的經驗,他在《本草綱目》中作了生動地描述:

我朝荊和王妃劉氏,年70,病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群臣束手。先君太醫院吏目

月池翁診視,藥不能入,自午至子。不獲己,打擊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一聲,

遂吐痰而蘇。調理而

安。“藥弗瞑眩,厥疾弗廖”,誠然。

——《藜蘆·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156 頁

月池翁的大膽實踐精神,躍然紙上。繼承父業的李時珍,何等神往。

他身體力行,終於在醫學、藥物學上都作出光輝的貢獻。這正是李氏醫

藥世家一脈相承的實踐精神。李時珍將他父親的實踐經驗,轉化為自己

的經驗,最典型的事例是關於人參的研究。他父親曾經寫過《人參傳》

(可惜此書亦亡),可稱研究人參的專家。《人參傳》和他父親的另一

專著《蘄艾傳》,都對李時珍起過巨大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