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草綱目》科學體系的構思,是對藥物進行細緻分析的基礎上的科學綜合。《本

草綱目》的誕生,是分析與綜合辯證統一的見證。它既使我們對每一味藥物

有明晰的瞭解,又使我們對本草學有全面的認識。綱不舉則目不張,目不明

則綱不實,李時珍深明其中奧理。

(一)首重分析,以知究竟

修訂本草,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從何下手呢?李時珍首先分析研究了每

一味藥物,為全書打下堅實基礎。

為了弄清每一味藥味,李時珍為自己提出八項任務,一項一項加以分析。

這八項任務是: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

為什麼要提出八個方面的任務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凡例》中,闡述得

十分明白。他說:

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 形狀,採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

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

以附方。著用也。

——校點本第一冊,第34 頁

這八項不是每味藥都全有,五項、六項不等。對某一味藥物來說,它既是全

面分析,同時也進行了綜合,使我們對某一味藥有了全貌的瞭解。完成每一

味藥物的分析,對於全書來說,只完成了一項分析任務。

就八項任務來說,每一項都須要經過細緻的分析,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

拿“修治”一項來說,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修治方法,這本身是一種分

析。同一種藥物修治方法不同,其性味各別,這也要作具體分析。以附子為

例,李時珍在《附子·修治》中寫道:

附子,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者,須如陰治之法,去皮、臍入藥。熟用者,以水浸過,

炮令發折,去皮臍,乘熱切片再炒,令內外俱黃, 去火毒入藥。

——校點本第二冊,第1160 頁

這是對附子的生用、熟用兩種修治方法、兩種性味功效的分析。透過這

種分析,對附子的功效有全面的認識,這又是綜合的妙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發明”一欄,闡述了自己對某些藥物效能的

獨到見解,這些見解大都是他在對該藥物進行深入分析時得出的結論。這些

分析性質的結論,對於認識一味藥物的功效極其重要。

李時珍分析蜂蜜的功效說:“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

也,潤燥也,止痛也。”蜂蜜為什麼具有不同功效?他指出這是由本身的特

性:”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

柔而潤澤,故能潤燥。”(《蜂蜜·發明》校點本第四冊,第2219 頁)

人參的種類頗繁,有黃參、沙參、丹參、牡蒙、丹參等等。每種參的顏

色不同,功用有別。《本草綱目》中一一作了分析,寫道:

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日白參,玄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

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之藥也。古人合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爾。

——《丹參·釋名》校點本第二冊,第758 頁

以上可以看出,對於每味藥物的氣味、主治、修治、發明等等,需要進

行分析,才會取得對藥物的全面認識。同樣,對於每一類病證,也需要進行

科學分析,才能取得全面認識。

中醫按八綱辨證,每一綱所包括的諸種病證大有分別。若不進行仔細分

析,也不可能真正理會八綱辨證的精義。例如實證,《內經》指出:“實者

瀉之”,“實則瀉其子”。同樣是實,同樣要瀉,都必須嚴加分析,才能投

之以適當的藥物。李時珍深明其理。

徐之才曾創立“十劑”之說。將眾多的藥方按對證的需要及性質,分為

十類,即宣、通、補、洩、輕、重、澀、滑、燥、溼。李時珍稱它為“藥之

大體”,對之十分重視,載之於《本草綱目》卷端。“十劑”是對眾藥的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