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共列有27 味藥,其中有的易得,有的
難覓,有的價昂,有的價賤。處方時,既要根據病證的需要,還要考慮獲取
藥物的實際可能性及患者的經濟負擔能力。李時珍建立“百病主治藥”的分
類,用心極深。
3。關於“藥物歸經”分類法
李時珍除了以藥為綱、以病為綱的分類法,還創立了藥物歸經分類法。
即將藥物和病證結合起來,闡明每種藥物進入人體,歸入哪一經,便於辨證
用藥。
中醫學把人體臟腑功能機制分為十二經。李時珍把藥物歸經效能也分為
六陽經、六陰經。《本草綱目》的許多藥物,都註明歸經屬性。如:
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校點本第二冊,第854 頁)
茺蔚子,味甘、微辛、氣溫、陰中之陽,足厥陰經藥也。(校點本第二
冊,第952 頁)
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校點本第二冊,第771 頁)
前胡,味甘辛,氣微平,陽中之陰,降也。乃手、足太陽、陽明之藥。
(校點本第二冊,第790 頁)
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校點本第二冊,第1278 頁)
以藥物歸經解釋藥物功效及主治的思想,首先是以藥物自身性味特徵為
根據,同時繼承發展了《內經》以來醫家堅信的“五色、五味入五臟”的理
論。故李時珍說:“藥具五味,備四氣”,”五味入胃,各歸其本髒。”《校
點本第二冊,第839 頁)
李時珍用歸經理論解釋藥物的主治功效,更能令人信服。如解釋釣藤敗
火的原理說:
釣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痛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釣藤通心包
幹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
——《釣藤·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320 頁
除了講藥物歸經之別,李時珍還強調藥物屬氣、屬血的區別。把人氣分
之藥,與人血分之藥加以區別的目的,在於使藥物主治的範圍更加具體明確。
李時珍分析大黃的特性說:
大黃,乃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凡病在五臟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氣分
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
——《大黃·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117 頁
可見,明其歸經,又明其血氣之分,對一種藥物的使用,才能準確無誤,以
入血分之藥,治氣分之病,則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李時珍認為藥物雖按歸經分類,但不可泥一。由於君臣佐使配伍不同,
可以改變藥物歸經去向。如常山、蜀漆,“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
竹葉則人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
入脾。”(《常山·蜀漆·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151 頁)
每一種分類方法,都難免存在一定侷限性,因為它只突出藥物的某一方
面的特性或屬性,而這些特性或屬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為單方使用或
在複方中使用,功效大不相同,故只憑分類,不足以全面認識藥物的特性與
主治。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謂存乎一心,當然不是指主觀想象,而要以
客觀事實及客觀規律為依據。不同的分類,無非便於人們在實踐中掌握和運
用客觀規律,為人類造福。
三、分析與綜合
任何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科學方法。李時珍也
不能例外。分析方法的特點在於把整體的東西,分解為若干部分,然後對每
一部分作深入研究,從而肯定每個區域性的性質、特點、作用。綜合方法的特
點,是把已經分析過的區域性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論斷這個整體所固有的功
能、特性。綜合要以分析為基礎,沒有透徹的分析,不可能有完滿的綜合;
分析要以綜合為依歸,先有分析而無綜合,則見樹不見林,使分析流於煩瑣。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既重分析,又重綜合,尤其重二者的辯證統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