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人的思維,如果他雲少帥、雲探花閒得蛋疼去發明個腳踏車騎來玩,肯定會成為奇技淫巧的壞典型,遭到萬人唾罵和鄙視。所以他想到這個點子的時候,第一點考慮的不是腳踏車能不能在這個時代製造出來,而是可不可以製造,萬一製造出來,是不是會給自己帶來什麼難以解決的麻煩,以及這樣的麻煩能不能用別的方法避免。有一樣好的想法卻要現考慮能不能去做,這恐怕是中國從古到今一直沒有變過的一項悲哀,自由,任重道遠。
辦法不是沒有,藉著給軍隊提高運輸能力的風,雲錚覺得如果自己能做出腳踏車,裝備到軍隊當中,確實從實際上提高了運輸能力,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話,應該是有足夠的理由頂住那些反對之聲的。節省人力可以成節省民力,節省物力可以成節省民財,有了這兩條在先,以他雲少帥拉虎皮當大旗的本事,足以拿出一番大道理,讓自己的行為不斷不是“奇技淫巧”,而且還“利國利民,功在社稷”。
相通了這一點,這時雲錚才去考慮古代的腳踏車發明究竟是否可行。
原先的歷史上,腳踏車是西方人的發明,來歷是這樣: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呆呆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麼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覆試驗,於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樑,上面安了一個板凳,像一個玩具俱似的。由於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只能直行,不會拐彎,出門騎一會兒就累得滿身大汗。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總是不那麼完善的。西夫拉克並不灰心,他繼續想辦法加以改進。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然後,1816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拉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隻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儘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一次德萊斯在騎車閒逛時開過來一輛馬車,車伕嘲笑他他的車慢,於是他就和車伕:“你信不信我的車比你的馬車還快”於是他們兩個打了個賭。路程是從村東到村西的一個來回,結果德萊斯比車伕了1個多小時。
從此,這種設計開始被重視,並被逐步改進,發展到後來那個樣子,設計基本定型了。
雲錚知道這個情況,所以他覺得,因為沒有鋼絲、沒有鏈條等原因造成咱們沒發明腳踏車的法是不對的,主要還是個創意問題。當然,世界上很多發明雖然都是有偶然性的,但是能不能最終發展成型就是整個環境的工業化能力問題了。而以大魏朝的國力,雲錚相信只要腳踏車是能做出來的,而且實際有效,那麼“量產”本身應該不算什麼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技術層面上的。雲錚科出身的人,比不得其他穿越眾有本事,別汽車大炮原子彈,光是現在琢磨一個腳踏車就夠他傷腦筋的了。
首先,現在沒人會相信前後放置的兩個輪子可以自己立起來,中國古代自從發明車輪子,從來都是並排並列來用,像春秋戰國的戰車那種。現在忽然要搞個前後裝置車輪的車輛,估計只有他雲少帥敢騎。不過這一點他倒不是特別擔心,大不了自己到時候做出來了演示給人看就好。
真正的大問題,第一個是轉向的裝置,以前論壇上的法是,中國人為什麼始終沒有發明四個輪子的車呢,因為我們祖先始終沒有發明轉向機構。但好在腳踏車這個東西,結構總算還不怎麼複雜,根據雲錚同學當年多次自己修車的經歷,感覺這個裝置自己還是很有可能仿製出來的,雖然可能有點山寨產品的感覺,但現在可是在大魏,他能